大宁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土壤保持效应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In VEST模型 | 第15页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9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9-22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2.2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9-21页 |
2.2.1 地质地貌 | 第19-20页 |
2.2.2 气候特征 | 第20页 |
2.2.3 土壤分布 | 第20-21页 |
2.2.4 植被 | 第21页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1-22页 |
3 大宁河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动态 | 第22-37页 |
3.1 研究方法及测度模型 | 第22页 |
3.2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状况 | 第22-25页 |
3.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 | 第25-35页 |
3.3.1 不同高程、坡度和岩性区的土地利用变化 | 第25-27页 |
3.3.2 不同高程、坡度、岩性区的景观格局指数 | 第27-31页 |
3.3.3 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 第31-35页 |
3.3.4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 | 第35页 |
3.4 小结 | 第35-37页 |
4 大宁河土壤侵蚀量的计算 | 第37-47页 |
4.1 土壤侵蚀因子提取与结果 | 第37-44页 |
4.1.1 降雨及径流因子(R) | 第37-38页 |
4.1.2 土壤可蚀性因子(K) | 第38-39页 |
4.1.3 地形因子(LS) | 第39-40页 |
4.1.4 地表植被覆盖因子(C) | 第40-41页 |
4.1.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 | 第41-42页 |
4.1.6 USLE模型结果测算 | 第42-44页 |
4.2 土壤侵蚀量分析 | 第44-46页 |
4.2.1 土壤侵蚀模数与坡度关系 | 第44-45页 |
4.2.2 土壤侵蚀模数与高程关系 | 第45页 |
4.2.3 土壤侵蚀模数与岩性关系 | 第45-46页 |
4.3 小结 | 第46-47页 |
5 土地利用下的土壤保持功能 | 第47-51页 |
5.1 In VEST模型模拟 | 第47页 |
5.2 土壤保持功能评估 | 第47-49页 |
5.2.1 土壤保持量与坡度关系 | 第48-49页 |
5.2.2 土壤保持量与高程关系 | 第49页 |
5.2.3 土壤保持量与岩性关系 | 第49页 |
5.3 小结 | 第49-51页 |
6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保持效应的影响 | 第51-56页 |
6.1 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保持情况 | 第51-53页 |
6.2 高程,坡度及岩性对土壤保持的影响 | 第53-54页 |
6.3 水土保持措施建议 | 第54-55页 |
6.4 小结 | 第55-5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7.1 结论 | 第56-57页 |
7.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