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19页 |
摘要 | 第19-23页 |
Abstract | 第23-2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7-43页 |
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27-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7-28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28-29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29-40页 |
2.1 水稻土(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及分类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2.1.1 水稻土的内涵 | 第29页 |
2.1.2 水稻土的形成条件及主要成土过程 | 第29-30页 |
2.1.3 水稻土在国际上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 第30页 |
2.1.4 我国水稻土的分类进展 | 第30-32页 |
2.2 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理化性态的影响 | 第32-34页 |
2.2.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2 对土壤酸碱度的影响 | 第33页 |
2.2.3 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及组分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4 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影响 | 第34页 |
2.3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34-37页 |
2.3.1 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主要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2.3.2 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 第36-37页 |
2.4 水田改旱作后土壤性态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37-40页 |
2.4.1 水田改作旱动因分析 | 第37-38页 |
2.4.2 水田改旱作后土壤性态的变化 | 第38-40页 |
2.5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0页 |
3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40-43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第二章 水田改旱作后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 第43-68页 |
1 引言 | 第4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8页 |
2.1 究区域概况 | 第43-46页 |
2.1.1 地理概况 | 第43-44页 |
2.1.2 地貌类型 | 第44页 |
2.1.3 成土环境与母质 | 第44-45页 |
2.1.4 气候 | 第45页 |
2.1.5 植被 | 第45页 |
2.1.6 人为活动 | 第45-46页 |
2.2 供试土壤 | 第46-48页 |
2.2.1 采样情况 | 第46-47页 |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47-48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48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4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8-64页 |
3.1 水田改旱作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 第48-51页 |
3.1.1 水分条件 | 第48-49页 |
3.1.2 水稳定性团聚体 | 第49-51页 |
3.1.3 颗粒组成 | 第51页 |
3.2 水改旱后土壤化学性质和养分的变化 | 第51-57页 |
3.2.1 酸碱度 | 第51-52页 |
3.2.2 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 | 第52-53页 |
3.2.3 有机质 | 第53页 |
3.2.4 氮素 | 第53-54页 |
3.2.5 磷素 | 第54-55页 |
3.2.6 钾素 | 第55-57页 |
3.3 水田改旱作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综合分析 | 第57-64页 |
3.3.1 腐心青紫泥田改旱系列 | 第57-59页 |
3.3.2 青紫泥田改旱系列 | 第59-61页 |
3.3.3 青粉泥田改旱系列 | 第61-62页 |
3.3.4 粉泥田改旱系列 | 第62-64页 |
4 讨论 | 第64-66页 |
4.1 水田改旱作后耕层土壤理化性质演变规律 | 第64页 |
4.2 水田改旱作的环境生态效应 | 第64-66页 |
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三章 水田改旱作后耕层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 第68-107页 |
1 引言 | 第68-6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2页 |
2.1 供试土壤 | 第6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69-72页 |
2.2.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测定 | 第69-70页 |
2.2.2 土壤呼吸强度的测定 | 第70页 |
2.2.3 土壤脲酶活性的测定 | 第70页 |
2.2.4 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 第70页 |
2.2.5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 第70-71页 |
2.2.6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 | 第71-72页 |
2.2.7 DNA提取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分析 | 第72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7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2-104页 |
3.1 水田改旱作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 | 第72-74页 |
3.2 水田改旱作后土壤呼吸强度的变化 | 第74-76页 |
3.3 水田改旱作后土壤微生物商的变化 | 第76-77页 |
3.4 水田改旱作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第77-80页 |
3.4.1 脲酶活性 | 第77-78页 |
3.4.2 磷酸酶活性 | 第78页 |
3.4.3 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78-80页 |
3.5 水田改旱作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变化 | 第80-94页 |
3.5.1 主要微生物类群的特征脂肪酸含量及比率 | 第80-85页 |
3.5.2 微生物PLFA的冗余分析 | 第85-94页 |
3.6 水田改旱作后土壤微生物基因多样性的变化 | 第94-104页 |
3.6.1 微生物DGGE指纹图谱及聚类分析 | 第94-101页 |
3.6.2 微生物群落基因香农-威那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101页 |
3.6.3 微生物DGGE指纹图谱的发育树分析 | 第101-104页 |
4 讨论 | 第104-106页 |
4.1 水田改旱作后耕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过程及特征 | 第104-105页 |
4.2 水田改旱作后耕层土壤微生物基因多样性演变过程及特征 | 第105-106页 |
5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四章 水田改旱作后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及发生学特性的演变 | 第107-149页 |
1 引言 | 第10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11页 |
2.1 供试土壤 | 第107-11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10-111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11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11-147页 |
3.1 土壤水分条件和地下水位的变化 | 第111-112页 |
3.2 土壤颜色的变化 | 第112页 |
3.3 土壤结构的变化 | 第112-113页 |
3.4 土壤坚实度的变化 | 第113页 |
3.5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变化 | 第113-115页 |
3.6 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 | 第115页 |
3.7 土壤pH值的变化 | 第115-116页 |
3.8 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 第116页 |
3.9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变化 | 第116-118页 |
3.10 土壤粘土矿物组成的变化 | 第118-122页 |
3.11 土壤剖面铁锰相关形态特征的变化 | 第122-135页 |
3.11.1 铁锰斑纹 | 第122-123页 |
3.11.2 鳝血斑 | 第123页 |
3.11.3 铁锈根孔 | 第123页 |
3.11.4 铁锰结核 | 第123-135页 |
3.12 土壤铁氧化物组成的变化 | 第135-142页 |
3.12.1 全铁 | 第135-136页 |
3.12.2 游离铁 | 第136页 |
3.12.3 活性铁 | 第136-138页 |
3.12.4 络合铁 | 第138页 |
3.12.5 铁 | 第138-140页 |
3.12.6 水溶性铁 | 第140-142页 |
3.13 土壤锰氧化物组成的变化 | 第142-147页 |
3.13.1 全锰 | 第143页 |
3.13.2 游离猛锰 | 第143-144页 |
3.13.3 活性锰 | 第144页 |
3.13.4 络合锰 | 第144-145页 |
3.13.5 二价锰 | 第145-147页 |
4 讨论 | 第147-148页 |
5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五章 水田长期改旱作后土壤诊断特征及土壤类型的演变 | 第149-160页 |
1 引言 | 第149页 |
2 水田改旱作后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变化 | 第149-154页 |
2.1 水分状况 | 第149-150页 |
2.2 水耕表层 | 第150-151页 |
2.3 水耕氧化还原层 | 第151-152页 |
2.4 粘化层 | 第152-153页 |
2.5 氧化还原特征 | 第153页 |
2.6 潜育特征 | 第153-154页 |
3 不同类别水稻土(水耕人为土)改旱作后土壤类型的演变 | 第154-158页 |
3.1 腐心青紫泥田改旱后土壤类型的演变 | 第154-155页 |
3.2 青紫泥田改旱后土壤类型的演变 | 第155-156页 |
3.3 青粉泥田改旱后土壤类型的演变 | 第156-157页 |
3.4 小粉泥田改旱后土壤类型的演变 | 第157页 |
3.5 黄泥沙田改旱后土壤类型的演变 | 第157-158页 |
4 讨论 | 第158-159页 |
5 本章小结 | 第159-16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60-163页 |
1 研究结论 | 第160-161页 |
1.1 水田改旱作后耕层土壤性质的变化特点 | 第160页 |
1.2 水田改旱作后土壤剖面性态及发生学特性的变化特点 | 第160-161页 |
1.3 水田改旱作后土壤类型的变化 | 第161页 |
2 创新点 | 第161-162页 |
3 研究展望 | 第162-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4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