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20-21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1-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3-3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1.1 高职院校 | 第23页 |
2.1.2 兼职教师 | 第23-24页 |
2.1.3 兼职教师管理 | 第24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4-30页 |
2.2.1 心理契约理论 | 第24-25页 |
2.2.2 激励理论 | 第25-26页 |
2.2.3 群体动力理论 | 第26-27页 |
2.2.4 双因素理论 | 第27-29页 |
2.2.5 人本管理理论 | 第29-30页 |
2.3 相关政策规定 | 第30-33页 |
2.3.1 国家政策规定 | 第30-31页 |
2.3.2 江西省地方政策规定 | 第31-33页 |
第3章 九江职业大学兼职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48页 |
3.1 九江职业大学兼职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第33-40页 |
3.1.1 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现状 | 第33-34页 |
3.1.2 聘任现状 | 第34-35页 |
3.1.3 考核现状 | 第35-37页 |
3.1.4 培训现状 | 第37-38页 |
3.1.5 激励现状 | 第38-39页 |
3.1.6 员工关系现状 | 第39-40页 |
3.2 九江职业大学兼职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0-44页 |
3.2.1 兼职教师的选聘难度较大 | 第40页 |
3.2.2 聘任兼职教师程序与条件模糊 | 第40-41页 |
3.2.3 兼职教师多重身份 | 第41-42页 |
3.2.4 责任心比较弱 | 第42页 |
3.2.5 授课时间比较难保证 | 第42-43页 |
3.2.6 欠缺必要的教学技能 | 第43-44页 |
3.3 九江职业大学兼职教师管理面临问题的成因 | 第44-48页 |
3.3.1 国家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 | 第44-45页 |
3.3.2 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45-46页 |
3.3.3 企业参与学校兼职的动力不足 | 第46-48页 |
第4章 国外部分发达职业教育兼职教师管理成功经验借鉴 | 第48-54页 |
4.1 部分发达国家管理兼职教师做法 | 第48-51页 |
4.1.1 聘用兼职教师数量 | 第48-49页 |
4.1.2 兼职教师素质要求 | 第49页 |
4.1.3 兼职教师来源 | 第49-50页 |
4.1.4 兼职教师任务 | 第50页 |
4.1.5 兼职教师聘任、培训、考核 | 第50-51页 |
4.2 发达国家兼职教师管理主要经验和对我国兼职教师管理的启示 | 第51-54页 |
4.2.1 确立严格的聘任兼职教师标准 | 第51-52页 |
4.2.2 保障兼职教师身份地位 | 第52页 |
4.2.3 制定完善的兼职教师培训制度 | 第52-53页 |
4.2.4 健全的兼职教师资格证书管理 | 第53-54页 |
第5章 九江职业大学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措施 | 第54-59页 |
5.1 政府做好政策法规制定,让更多高水平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 第54-55页 |
5.1.1 做好相关政策制度的创新,大力支持兼职教师发展 | 第54页 |
5.1.2 出台兼职教师所在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 | 第54-55页 |
5.2 培养企业社会教育责任,有效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 | 第55-57页 |
5.2.1 培育企业社会教育责任 | 第55-56页 |
5.2.2 辩证看待兼职行为,采取措施减轻兼职消极效应 | 第56-57页 |
5.3 提高认识水平,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内部动力机制和管理机制 | 第57-59页 |
5.3.1 强化认识兼职教师作用,树立现代教育人力资源理念 | 第57页 |
5.3.2 建立内部动力机制 | 第57-58页 |
5.3.3 构建良好的兼职教师管理体制 | 第58-59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9-60页 |
6.1 结论 | 第59页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