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22页 |
1.2.1 作物需水信息采集技术 | 第11-15页 |
1.2.2 作物需水信息传输技术 | 第15-17页 |
1.2.3 灌溉预报模型 | 第17-21页 |
1.2.4 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24-26页 |
2.2 试验方案 | 第26-27页 |
2.3 试验内容 | 第27页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3 船行灌区尺度内水稻需水信息监测方法 | 第28-38页 |
3.1 船行灌区水稻需水信息采集方案 | 第28-34页 |
3.1.1 船行灌区和小型农田内作物需水信息采集的比较 | 第28-29页 |
3.1.2 船行灌区水稻需水信息采集灌区尺度的选择 | 第29-30页 |
3.1.3 船行灌区水稻需水信息采集方法 | 第30-31页 |
3.1.4 船行灌区水稻需水信息布置方法及采集流程 | 第31-32页 |
3.1.5 优化船行灌区水稻需水信息采集成本分析 | 第32-34页 |
3.2 船行灌区水稻需水信息网络传输技术 | 第34-38页 |
3.2.1 总体方案系统网络图 | 第34页 |
3.2.2 信息传输速率 | 第34页 |
3.2.3 骨干通信网的传输方案 | 第34-36页 |
3.2.4 信息传输计算机系统 | 第36-38页 |
4 船行灌区水稻需水信息处理技术 | 第38-47页 |
4.1 应用P-M计算水稻需水量 | 第38-41页 |
4.1.1 水稻ET_0值变化规律 | 第38-39页 |
4.1.2 水稻ET值变化规律 | 第39-41页 |
4.1.3 ET_0与气象因子显著性分析 | 第41页 |
4.2 水稻冠层温度与需水关系 | 第41-47页 |
4.2.1 水稻作物冠层温度日变化 | 第42-43页 |
4.2.2 水稻冠层温度和气象因子的关系 | 第43页 |
4.2.3 冠层温度与气温差变化规律 | 第43-45页 |
4.2.4 冠气温差与水稻缺水状况关系 | 第45-47页 |
5 船行灌区水稻灌溉预报模型 | 第47-61页 |
5.1 农田水分消耗补给过程 | 第47页 |
5.2 水量平衡中参数计算 | 第47-52页 |
5.2.1 水稻蒸发蒸腾量预测模型 | 第47-48页 |
5.2.2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模型 | 第48页 |
5.2.3 渗漏量的计算 | 第48-49页 |
5.2.4 排水量的确定 | 第49页 |
5.2.5 地下水补给量的确定 | 第49-50页 |
5.2.6 有效降雨量的确定 | 第50-51页 |
5.2.7 土壤有效储水量的确定 | 第51-52页 |
5.3 船行水稻灌溉预报模型 | 第52-61页 |
5.3.1 灌溉时间的预报 | 第52-53页 |
5.3.2 湿润状况下的水稻灌溉预报 | 第53页 |
5.3.3 田间有水层的水稻灌溉预报 | 第53-54页 |
5.3.4 持续降雨期的灌溉预报模型 | 第54-55页 |
5.3.5 预报有降雨时的灌溉预报模型 | 第55-56页 |
5.3.6 基于分布式农田水文模型建立灌溉预报模型 | 第56-57页 |
5.3.7 船行灌区灌溉预报实证分析 | 第57-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小结 | 第61-62页 |
6.2 创新点 | 第62页 |
6.3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