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4页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的依据 | 第8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页 |
1.2.1 乳腺癌患者 | 第9页 |
1.2.2 心理抑郁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2页 |
1.3.1 对乳腺癌患者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2 基本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页 |
1.3.3 研究的进展与不足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观察法 | 第12页 |
1.4.2 访谈法 | 第12-13页 |
1.5 研究难点、创新点 | 第13-14页 |
1.5.1 研究难点 | 第13页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乳腺癌患者术后抑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原因 | 第14-20页 |
2.1 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理问题的表现 | 第14-17页 |
2.1.1 自我评价低 | 第14-15页 |
2.1.2 情绪低落 | 第15页 |
2.1.3 对新鲜事情和他人丧失兴趣 | 第15-16页 |
2.1.4 对以后缺少自信心 | 第16页 |
2.1.5 身体病症表现 | 第16-17页 |
2.2 乳腺癌患者术后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 第17-20页 |
2.2.1 经济因素导致心理抑郁 | 第17页 |
2.2.2 社会支持不够导致心里抑郁 | 第17-18页 |
2.2.3 手术治疗方式引发的心理抑郁 | 第18页 |
2.2.4 病理情况引发的心理抑郁 | 第18-19页 |
2.2.5 个体性格引发的心理抑郁 | 第19-20页 |
第3章 社会工作介入乳腺癌患者术后的专业支持 | 第20-23页 |
3.1 专业理论概念 | 第20-21页 |
3.1.1 增能理论 | 第20页 |
3.1.2 心理动力学 | 第20-21页 |
3.1.3 抗逆力理论 | 第21页 |
3.2 专业工作方法 | 第21-23页 |
3.2.1 直接服务 | 第21-22页 |
3.2.2 间接服务 | 第22-23页 |
第4章 社会工作介入乳腺癌患者术后抑郁心理的实践 | 第23-33页 |
4.1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乳腺癌患者术后抑郁心理的实务研究 | 第23-33页 |
4.1.1 服务对象概况 | 第23页 |
4.1.2 服务过程 | 第23-33页 |
第5章 社工介入乳腺癌患者术后抑郁心理的评估及其反思 | 第33-40页 |
5.1 服务效果评估 | 第33-35页 |
5.1.1 正确认识疾病,减少心理恐惧 | 第33页 |
5.1.2 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 | 第33页 |
5.1.3 抑郁程度的减轻 | 第33-34页 |
5.1.4 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 第34页 |
5.1.5 自助、互助能力提升 | 第34-35页 |
5.2 社工介入服务中的不足 | 第35-36页 |
5.2.1 项目实施的时空限制性,影响服务的连续性 | 第35页 |
5.2.2 专业服务水平有限 | 第35页 |
5.2.3 社会给予关注不够 | 第35-36页 |
5.2.4 服务目标不够全面 | 第36页 |
5.3 社工介入的对策建议 | 第36-40页 |
5.3.1 启动小组社会工作介入 | 第36-38页 |
5.3.2 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议 | 第38页 |
5.3.3 政府政策的建议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访谈提纲 | 第44-4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