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永磁励磁法 | 第12-15页 |
1.2.1 永磁励磁法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永磁励磁法原理 | 第14-15页 |
1.3 电磁励磁法 | 第15-18页 |
1.3.1 直流电励磁法 | 第15-16页 |
1.3.2 交流电励磁法 | 第16-18页 |
1.4 复合励磁法 | 第18-19页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复合励磁漏磁检测理论与仿真建模 | 第21-39页 |
2.1 经典电磁场的基本理论 | 第21-22页 |
2.1.1 安培定律 | 第21页 |
2.1.2 法拉第感应定律 | 第21-22页 |
2.1.3 高斯定律 | 第22页 |
2.1.4 高斯磁定律 | 第22页 |
2.2 复合励磁漏磁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22-24页 |
2.3 复合励磁漏磁检测有限元仿真 | 第24-38页 |
2.3.1 复合励磁单元类型和材料属性选择 | 第24-27页 |
2.3.2 复合励磁漏磁检测模型的建立 | 第27-30页 |
2.3.3 复合励磁漏磁检测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30-32页 |
2.3.4 复合励磁漏磁检测模型的求解计算 | 第32-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复合励磁结构缺陷漏磁场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61页 |
3.1 串联复合励磁结构缺陷漏磁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2页 |
3.1.1 不同壁减对缺陷漏磁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39-40页 |
3.1.2 不同缺陷宽度对缺陷漏磁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3 不同安匝数对缺陷漏磁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 甲路并联复合励磁结构缺陷漏磁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5页 |
3.2.1 不同壁减对缺陷漏磁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2 不同缺陷宽度对缺陷漏磁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3 不同安匝数对缺陷漏磁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 多路并联复合励磁结构缺陷漏磁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9页 |
3.3.1 不同壁减对缺陷漏磁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2 不同缺陷宽度对缺陷漏磁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3 不同安匝数对缺陷漏磁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 单路硅钢衔铁并联复合励磁结构缺陷漏磁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2页 |
3.4.1 不同壁减对缺陷漏磁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2 不同缺陷宽度对缺陷漏磁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3 不同安匝数对缺陷漏磁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51-52页 |
3.5 多路硅钢衔铁并联复合励磁结构缺陷漏磁场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5页 |
3.5.1 不同壁减对缺陷漏磁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52-53页 |
3.5.2 不同缺陷宽度对缺陷漏磁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53-54页 |
3.5.3 不同安匝数对缺陷漏磁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54-55页 |
3.6 相同参数下不同复合励磁结构的对比 | 第55-56页 |
3.7 硅钢单路衔铁磁化结构在实验板缺陷尺寸下的有限元分析 | 第56-5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复合励磁漏磁检测系统的研制 | 第61-71页 |
4.1 复合励磁漏磁检测仪结构框图 | 第61页 |
4.2 复合励磁漏磁检测仪磁化结构设计 | 第61-66页 |
4.2.1 永磁磁化单元设计 | 第61-63页 |
4.2.2 数据采集单元设计 | 第63-64页 |
4.2.3 复合励磁漏磁检测系统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 第64-66页 |
4.3 复合励磁漏磁检测仪的设计 | 第66-70页 |
4.3.1 串联励磁磁化结构的设计 | 第66-68页 |
4.3.2 多路并联励磁磁化结构的设计 | 第68页 |
4.3.3 硅钢衔铁单路并联励磁磁化结构的设计 | 第68-70页 |
4.3.4 硅钢衔铁多路并联励磁磁化结构的设计 | 第70页 |
4.4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多种复合励磁漏磁检测实验分析研究 | 第71-100页 |
5.1 实验方案 | 第71-72页 |
5.2 串联复合励磁漏磁检测实验数据分析 | 第72-75页 |
5.2.1 不同参数影响下的漏磁场数据分析 | 第72-73页 |
5.2.2 串联复合励磁漏磁检测峰-峰值对比分析 | 第73-75页 |
5.3 多路并联复合励磁漏磁检测实验数据分析 | 第75-78页 |
5.3.1 不同参数影响下的漏磁场数据分析 | 第75-76页 |
5.3.2 多路并联复合励磁漏磁检测峰-峰值对比分析 | 第76-78页 |
5.4 硅钢衔铁单路并联复合励磁漏磁检测实验数据分析 | 第78-83页 |
5.4.1 不同参数影响下的漏磁场数据分析 | 第78-81页 |
5.4.2 硅钢衔铁单路并联复合励磁漏磁检测峰-峰值对比分析 | 第81-83页 |
5.5 硅钢衔铁多路并联复合励磁漏磁检测实验数据分析 | 第83-88页 |
5.5.1 小同参数影响下的漏磁场数据分析 | 第83-86页 |
5.5.2 硅钢衔铁多路并联复合励磁漏磁检测峰-峰值对比分析 | 第86-88页 |
5.6 四种复合励磁结构实验数据峰-峰数值对比分析 | 第88-94页 |
5.7 硅钢单路并联结构缺陷信号预测 | 第94-99页 |
5.8 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