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原子重力仪关键技术研究
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5-31页 |
1.1. 重力测量概述 | 第15-21页 |
1.2. 原子干涉型重力仪 | 第21-25页 |
1.2.1. 原子干涉仪 | 第21-23页 |
1.2.2. 原子重力仪 | 第23-25页 |
1.3. 可移动原子重力仪 | 第25-30页 |
1.3.1. 地面原子重力仪 | 第26-29页 |
1.3.2. 空间原子重力仪 | 第29-30页 |
1.4. 论文内容概述 | 第30-31页 |
2. 原子重力仪基础 | 第31-42页 |
2.1. 冷原子团制备 | 第31-33页 |
2.2. 原子相干态制备 | 第33-36页 |
2.2.1. 三能级系统 | 第33-34页 |
2.2.2. 受激拉曼跃迁相移 | 第34-36页 |
2.2.3. 拉曼速度选择 | 第36页 |
2.3. 干涉仪实现 | 第36-38页 |
2.3.1. 干涉脉冲序列 | 第36-37页 |
2.3.2. 干涉仪相移 | 第37-38页 |
2.3.3. 重力加速度测量 | 第38页 |
2.4. 重力仪噪声分析 | 第38-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可移动原子重力仪的探头系统 | 第42-57页 |
3.1 真空系统 | 第42-47页 |
3.1.1 真空系统设计 | 第42-44页 |
3.1.2 超高真空获得 | 第44-47页 |
3.2 磁场系统 | 第47-50页 |
3.3 探测系统 | 第50-55页 |
3.4 隔振系统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可移动原子重力仪的激光系统 | 第57-80页 |
4.1. 激光光路系统 | 第57-64页 |
4.1.1. 激光系统方案 | 第57-60页 |
4.1.2. 激光频率设计 | 第60-61页 |
4.1.3. 小型激光系统 | 第61-63页 |
4.1.4. 集成光路 | 第63-64页 |
4.2. 激光频率稳定技术 | 第64-69页 |
4.2.1. 波长调制锁频 | 第64-66页 |
4.2.2. 数字跳频锁定 | 第66-69页 |
4.3. 激光倍频技术 | 第69-75页 |
4.3.1. PPLN倍频原理 | 第69-71页 |
4.3.2. PPLN波导倍频 | 第71-72页 |
4.3.3. PPLN晶体块倍频 | 第72-75页 |
4.4. 激光功率锁定技术 | 第75-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5. 可移动原子重力仪的控制系统 | 第80-84页 |
5.1. 电路系统 | 第80-82页 |
5.2. 计算机及时序控制系统 | 第82-8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6. 实验过程和结果 | 第84-96页 |
6.1. 冷原子团制备 | 第85-87页 |
6.2. 微波选态及拉曼速度选择 | 第87-91页 |
6.2.1. 微波选态 | 第88-89页 |
6.2.2. 拉曼速度选择 | 第89-91页 |
6.3. 干涉脉冲序列 | 第91页 |
6.4. 重力测量结果 | 第91-93页 |
6.4.1. 干涉条纹 | 第91页 |
6.4.2. 灵敏度分析 | 第91-92页 |
6.4.3. 绝对重力测量 | 第92-93页 |
6.5. 噪声分析 | 第93-95页 |
6.5.1. 拉曼光相噪 | 第93-94页 |
6.5.2. 振动噪声 | 第94-9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7. 可移动原子重力仪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 第96-105页 |
7.1. 环境适应性概述 | 第96页 |
7.2. 环境适应性分析方法 | 第96-97页 |
7.3. 环境对原子重力仪影响的评估 | 第97-104页 |
7.3.1. 温度的评估 | 第97-101页 |
7.3.2. 磁场的评估 | 第101-104页 |
7.3.3. 其他因素的评估 | 第10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8.1. 总结 | 第105-106页 |
8.2. 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5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