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导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贫困治理理论研究概述 | 第10-15页 |
1.3 国外贫困治理理论研究概述 | 第15页 |
1.4 研究评述 | 第15-17页 |
第2章 逻辑起点与理论源泉:马克思消除贫困的理论 | 第17-25页 |
2.1 马克思消除贫困理论的产生 | 第17-18页 |
2.2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分析 | 第18-21页 |
2.2.1 资本主义制度是无产阶级贫困的总根源 | 第18页 |
2.2.2 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家剥削无产者的秘密 | 第18-19页 |
2.2.3 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加剧了无产阶级贫困 | 第19页 |
2.2.4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加深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程度 | 第19-21页 |
2.3 马克思消除贫困的路径选择 | 第21-22页 |
2.3.1 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 第21页 |
2.3.2 建立共产主义制度 | 第21-22页 |
2.3.3 推动生产力的充分发展 | 第22页 |
2.4 对马克思消除贫困理论的当代审视 | 第22-25页 |
第3章 理论到实践的首次探索:列宁治理苏俄贫困的理论与实践 | 第25-31页 |
3.1 列宁治理苏俄贫困的实践过程 | 第25-26页 |
3.1.1 初步探索阶段 | 第25页 |
3.1.2 曲折停滞阶段 | 第25-26页 |
3.1.3 全面开拓阶段 | 第26页 |
3.2 列宁治理苏俄贫困的策略方法 | 第26-29页 |
3.2.1 强化党的领导带动群众参与 | 第26-27页 |
3.2.2 促进文化发展提高教育水平 | 第27页 |
3.2.3 帮助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 第27-28页 |
3.2.4 总结有益经验经营公社经济 | 第28-29页 |
3.3 列宁治理苏俄贫困的启示 | 第29-31页 |
3.3.1 社会主义也长期存在贫困 | 第29页 |
3.3.2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治理贫困更加迫切 | 第29-31页 |
第4章 我们党关于贫困治理理论的形成 | 第31-44页 |
4.1 毛泽东贫困治理理论是党治理贫困的最初经验总结 | 第31-34页 |
4.1.1 中心环节:变革生产关系 | 第31-32页 |
4.1.2 价值取向:平均主义 | 第32-33页 |
4.1.3 关于毛泽东贫困治理实践的若干思考 | 第33-34页 |
4.2 邓小平关于治理贫困的理论阐述使党的贫困治理理论基本定型 | 第34-38页 |
4.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贫困治理依据的再认识 | 第34-35页 |
4.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激发贫困治理新活力 | 第35-36页 |
4.2.3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论:赋予贫困治理新思想 | 第36-37页 |
4.2.4 注重发展生产力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 | 第37-38页 |
4.3 党关于贫困治理理论的逐步完善 | 第38-44页 |
4.3.1 以“三个代表”思想为导向的贫困治理策略 | 第38-41页 |
4.3.2 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贫困治理策略 | 第41-44页 |
第5章 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理论的最新发展:习近平贫困治理理论 | 第44-57页 |
5.1 习近平贫困治理理论的形成基础 | 第44-47页 |
5.1.1 对贫困问题的深刻认识来源于他的七年知青经历 | 第44-46页 |
5.1.2 对贫困问题的理性把握来源于他深厚的理论积淀 | 第46-47页 |
5.1.3 对消除贫困的责任担当来源于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 第47页 |
5.2 习近平治理贫困的策略 | 第47-51页 |
5.2.1 资源投入:精准扶贫与全面脱贫相结合 | 第47-49页 |
5.2.2 动力培育:外生动力扶贫与内生动力扶贫相结合 | 第49-50页 |
5.2.3 格局创新: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 | 第50页 |
5.2.4 力量整合:中国扶贫事业与全球扶贫事业相结合 | 第50-51页 |
5.3 习近平贫困治理理论的特质 | 第51-53页 |
5.3.1 制度变革是前提 | 第51-52页 |
5.3.2 党的领导是根本 | 第52页 |
5.3.3 群众参与是基础 | 第52-53页 |
5.3.4 推动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是途径 | 第53页 |
5.3.5 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目标 | 第53页 |
5.4 习近平贫困治理理论的贡献 | 第53-57页 |
5.4.1 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 | 第53-54页 |
5.4.2 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 第54页 |
5.4.3 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 第54-55页 |
5.4.4 为国际社会治理贫困贡献了中国方案 | 第55-5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