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1-16页 |
(一) 对大幡醮仪中炼度仪的研究较少 | 第11-12页 |
(二) 对道教炼度仪的专门研究比较丰富 | 第12-15页 |
(三) 当前相关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难点、创新点以及不足 | 第17-18页 |
第一章 道教炼度科仪之历史流变 | 第18-33页 |
一、中国人的灵魂观是炼度仪的思想基础 | 第18页 |
二、早期道教的“太阴炼形”为炼度仪开辟了路径 | 第18-19页 |
三、炼度思想产生于南北朝时期 | 第19-23页 |
(一) 炼度仪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 | 第19-20页 |
(二) 灵宝派南昌炼度的思想被确立 | 第20-21页 |
(三) 水火炼度思想已经出现 | 第21-22页 |
(四) 炼度的思想已经出现在一些仪式中 | 第22-23页 |
四、炼度仪及相关内容在唐代都有了新的发展 | 第23-25页 |
(一) 炼度思想被运用于一些仪式当中 | 第23-24页 |
(二) 水、火观念在唐代得到发展 | 第24页 |
(三) 炼度对象的范围扩大 | 第24页 |
(四) 炼度的目的有所变化 | 第24-25页 |
五、炼度仪成形并兴盛于宋元 | 第25-29页 |
(一) 较早产生的几种炼度仪为之后炼度仪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 第25-27页 |
(二) 宋元之际炼度仪迅猛发展 | 第27-29页 |
六、炼度仪在明代开始逐步规范和定型 | 第29-30页 |
(一) 各派祭炼之旨基本统一 | 第29页 |
(二) 道教斋醮仪式被规范化 | 第29-30页 |
(三) 仍有道派发展出新的炼度仪 | 第30页 |
七、现当代炼度仪分布广且种类多 | 第30-33页 |
第二章 大幡醮仪及炼度仪基本情况 | 第33-40页 |
一、大幅醮仪的基本情况 | 第33-37页 |
(一) 名称及由来 | 第33-34页 |
(二) 举办原因 | 第34-35页 |
(三) 仪式流程 | 第35-36页 |
(四) 主要法事项目 | 第36页 |
(五) 规模 | 第36-37页 |
二、桂东南客家大幡醮仪中炼度仪的基本情况 | 第37-40页 |
(一) 时间 | 第37页 |
(二) 选址及火炼与神明的安放情况 | 第37-38页 |
(三) 主持仪式的道公师傅 | 第38页 |
(四) 炼度仪在整个大幡醮仪中的作用和意义 | 第38-39页 |
(五) 大幡醮仪之外的炼度仪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大幡醮仪炼度仪实地考察 | 第40-66页 |
一、桂东南客家概况 | 第40-43页 |
(一) 历史由来 | 第40页 |
(二) 人口分布 | 第40-41页 |
(三) 民间信仰保存状况 | 第41-43页 |
二、博白县宁潭镇西岭村大幡醮仪中的炼度仪实地考察 | 第43-56页 |
(一) 发劄 | 第44-45页 |
(二) 搜捉 | 第45-46页 |
(三) 发晚劄 | 第46页 |
(四) 取龙井水 | 第46页 |
(五) 取火烧炼 | 第46页 |
(六) 过枉城 | 第46-49页 |
(七) 做炼 | 第49-50页 |
(八) 请普庵祖师并安师 | 第50-51页 |
(九) 安放关公、赵将、当方神(指幡场所在地的神明) | 第51-52页 |
(十) 请天王结界 | 第52页 |
(十一) 埋五方符 | 第52-53页 |
(十二) 焚符、冷炼 | 第53页 |
(十三) 请师上炼 | 第53-54页 |
(十四) 主持师破炼 | 第54页 |
(十五) 先祖牌过炼 | 第54页 |
(十六) 过阴炼 | 第54-55页 |
(十七) 过阳炼 | 第55页 |
(十八) 超度孤魂野鬼 | 第55页 |
(十九) 施孤 | 第55-56页 |
(二十) 送师 | 第56页 |
三、玉林福绵区樟木镇石龙村“朝天圣境八日连宵大幡胜会”炼度科仪实地考察 | 第56-66页 |
(一) 搜捉 | 第58页 |
(二) 取龙井水 | 第58-59页 |
(三) 埋五方符 | 第59页 |
(四) 插三色旗 | 第59-60页 |
(五) 烧化炼符 | 第60页 |
(六) 下化炼令 | 第60页 |
(七) 埋镇炼符 | 第60-61页 |
(八) 烧炼 | 第61-62页 |
(九) 请雪山和尚镇守炼场 | 第62-63页 |
(十) 放置莲花水碗 | 第63页 |
(十一) 念《雪山经》冷炼 | 第63页 |
(十二) 放冷炼符和藏身符在火炼上 | 第63-65页 |
(十三) 破炼 | 第65页 |
(十四) 过炼 | 第65-66页 |
第四章 炼度仪之神明 | 第66-85页 |
一、佛教神明 | 第67-74页 |
(一) 释迦牟尼佛 | 第67-68页 |
(二) 普庵祖师 | 第68-71页 |
(三) 地藏王菩萨 | 第71-72页 |
(四) 观音菩萨 | 第72-73页 |
(五) 四大天王与大梵天王 | 第73-74页 |
二、道教神明 | 第74-77页 |
(一) 张道陵张天师 | 第74-75页 |
(二) 李天师 | 第75-76页 |
(三) 赵将 | 第76-77页 |
三、民间信仰的神明 | 第77-80页 |
(一) 雷神 | 第77-79页 |
(二) 当方神——社神 | 第79-80页 |
四、有多种宗教性质的神明 | 第80-85页 |
(一) 关公 | 第80-82页 |
(二) 雪山和尚 | 第82-85页 |
第五章 炼度仪之道班及法器 | 第85-95页 |
一、主事人员 | 第85-86页 |
(一) 道公度身情况 | 第85页 |
(二) 道公师傅身份 | 第85-86页 |
(三) 道公师傅参加仪式当天的禁忌 | 第86页 |
二`、法器 | 第86-95页 |
(一) 职印 | 第86-87页 |
(二) 雷令 | 第87-88页 |
(三) 锁链 | 第88页 |
(四) 火盆、水盆 | 第88-89页 |
(五) 莲花水碗 | 第89页 |
(六) 珓子 | 第89-91页 |
(七) 七星剑 | 第91-92页 |
(八) 竹筒与五方符 | 第92页 |
(九) 水盅 | 第92-93页 |
(十) 火条 | 第93页 |
(十一) 小鼓 | 第93-94页 |
(十二) 锣 | 第94页 |
(十三) 大镲、小镲 | 第94-95页 |
第六章 炼度仪之宗教属性探析 | 第95-115页 |
一、主要法器的宗教属性 | 第95-100页 |
二、炼度仪的巫教属性 | 第100-102页 |
三、炼度仪的道教属性 | 第102-106页 |
四、炼度仪的佛教属性 | 第106-108页 |
五、炼度仪的儒教属性 | 第108-109页 |
六、炼度仪中兼具多种属性的内容 | 第109-115页 |
(一) 炼度仪中所包含的“过枉城”科仪融合了多种宗教因素 | 第109-113页 |
(二) 施食是对佛教焰口科和民间祭厉习俗的借鉴 | 第113-115页 |
第七章 炼度仪暨闾山教的宗教特征 | 第115-133页 |
一、当代国内外炼度仪概况 | 第115-119页 |
(一) 华北 | 第115页 |
(二) 陕、甘、川 | 第115-116页 |
(三) 江南 | 第116页 |
(四) 粤 | 第116-117页 |
(五) 闵、台 | 第117-118页 |
(六) 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 | 第118-119页 |
二、当代国内外炼度科仪的宗教特征 | 第119-121页 |
三、桂东南客家大幡醮仪中炼度科仪之宗教与艺术特征 | 第121-129页 |
(一) 宗教特征 | 第121-124页 |
(二) 桂东南客家大幡醮仪中炼度仪与其他地区炼度仪的比较 | 第124-125页 |
(三) 艺术特征 | 第125-129页 |
四、桂东南闾山教的宗教特征 | 第129-133页 |
第八章 炼度仪阴超阳度之宗教情怀及功能探析 | 第133-139页 |
一、炼度仪阴超阳度之宗教情怀 | 第133-135页 |
(一) 对逝者的终极关怀 | 第133-134页 |
(二) 给生者以鼓舞 | 第134-135页 |
二、炼度仪之功能 | 第135-139页 |
(一) 安抚人心 | 第135页 |
(二) 树立群体的社会认同 | 第135-136页 |
(三) 教化民众 | 第136-137页 |
(四) 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 第137-138页 |
(五) 支撑道公群体的生存与发展 | 第138-139页 |
第九章 炼度仪之当代价值及传承保护 | 第139-153页 |
一、炼度仪的当代价值 | 第139-149页 |
(一) 文化价值 | 第139-142页 |
(二) 产业价值 | 第142-145页 |
(三) 社会价值 | 第145-149页 |
二、保护与传承 | 第149-153页 |
(一) 采取“宽容”的政策 | 第149-150页 |
(二) 开展研究 | 第150-151页 |
(三) 活化保护 | 第151页 |
(四) 申请“非遗” | 第151-152页 |
(五) 适度开发 | 第152-153页 |
总结 | 第153-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6页 |
附录 | 第166-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