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9-23页 |
·齿叶矮缩病毒研究进展 | 第9-16页 |
·齿叶矮缩病的发生及危害 | 第9页 |
·水稻齿叶矮缩病的症状 | 第9页 |
·RRSV 的寄主范围和传播介体 | 第9-10页 |
·RRSV 的粒子特性 | 第10-11页 |
·RRSV 的基因组结构 | 第11-12页 |
·RRSV 编码蛋白的功能 | 第12-15页 |
·RRSV 的防治 | 第15-16页 |
·研究中用到的实验技术和系统 | 第16-21页 |
·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t technique) | 第16页 |
·酵母双杂交技术 | 第16-17页 |
·The DUALmembrane system | 第17-19页 |
·Bac-to-Bac 表达系统 | 第19-20页 |
·Strep-tag(?) 纯化系统 | 第20页 |
·免疫共沉淀技术 | 第20-21页 |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2 RRSV-Pns10 蛋白及其缺失突变体在 Sf9 细胞中的表达与定位研究 | 第23-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材料 | 第23-25页 |
·方法 | 第25-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RRSV 基因组S10 片段克隆 | 第31页 |
·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 | 第31-32页 |
·重组Bacmid 的提取与鉴定 | 第32-33页 |
·昆虫细胞转染 | 第33页 |
·细胞的荧光观察 | 第33-3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5-37页 |
3 免疫荧光技术研究 RRSV-Pns10 的定位情况 | 第37-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2页 |
·材料 | 第37-38页 |
·方法 | 第38-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dsRNA 的提取 | 第42页 |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42-43页 |
·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 | 第43-44页 |
·重组Bacmid 的提取与鉴定 | 第44-45页 |
·重组Bacmid 转染昆虫细胞 | 第45-46页 |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Western blot 检测 | 第46页 |
·免疫荧光技术观察蛋白的定位 | 第46-4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8-50页 |
4 酵母双杂交研究 RRSV-Pns10 蛋白及其缺失突变体的自身互作情况 | 第50-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材料 | 第50-51页 |
·方法 | 第51-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53-54页 |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4-55页 |
·酵母双杂交验证蛋白之间的互作 | 第55-56页 |
·β-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 | 第56-5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7-58页 |
5 免疫共沉淀研究 RRSV-Pns10 蛋白及其缺失突变体的自身互作情况 | 第58-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4页 |
·材料 | 第58-60页 |
·方法 | 第60-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67页 |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64页 |
·烟草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4-65页 |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EHA105 | 第65-66页 |
·免疫共沉淀验证蛋白间的互作 | 第66-6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7-69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