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言 | 第12-18页 |
(一)论文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2-14页 |
1.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2.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文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的发展相关概述 | 第18-27页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第18-24页 |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 第18-20页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21-24页 |
(二)人的发展 | 第24-27页 |
1.人的发展的基本内涵 | 第24-25页 |
2.人的发展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的发展的必要文化条件 | 第27-34页 |
(一)文化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27-28页 |
1.文化是人的发展的存在方式 | 第27-28页 |
2.文化发展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28页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人的发展的价值意蕴 | 第28-34页 |
1.传统道德思想与人的个性修养的发展 | 第29-30页 |
2.传统人文思想与人的主体素质的提高 | 第30-32页 |
3.传统理想人格与人的现代人格的修炼 | 第32-34页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的当代价值表现 | 第34-45页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人的个性修养的当代价值 | 第34-37页 |
1.“修身为本”—发展人的品行素质 | 第35-36页 |
2.“中和之道”—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第36页 |
3.“义利统一”—树立正确的个人义利价值取向 | 第36-37页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彰显人的主体性的当代价值 | 第37-41页 |
1.“天人合一”—促进天人关系和谐 | 第38-39页 |
2.“民为邦本”—提高人文主义精神 | 第39-40页 |
3.“自强不息”—增强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 第40-41页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塑造人的理想人格的当代价值 | 第41-45页 |
1.“内圣外王”—匡正道德主体的价值追求 | 第41-42页 |
2.“上善若水”—反朴归真的修性之道 | 第42-43页 |
3.“明心见性”—奉献他人的人生情怀 | 第43-45页 |
四、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45-53页 |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们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 第45-47页 |
1.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定位 | 第45页 |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原则方针 | 第45-46页 |
3.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 第46-47页 |
(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现代人必备的需要结构 | 第47-49页 |
1.物质文化: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 第47-48页 |
2.精神文化:塑造人的精神品格 | 第48页 |
3.制度文化:培养人的民主观念与法制意识 | 第48-49页 |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人的全面发展的熏陶 | 第49-53页 |
1.个人: 努力学习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 第49-50页 |
2.家庭:加强家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第50-51页 |
3.学校:加强学校教育,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