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三、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本地就业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一、就业 | 第16页 |
二、本地就业 | 第16页 |
三、就业政策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7页 |
二、工资竞争模式的理论 | 第17-18页 |
三、推拉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章 辽阳市促进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及本地就业调查 | 第19-24页 |
第一节 辽阳市促进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 | 第19-21页 |
一、大学毕业生服务基层拓宽就业渠道 | 第19-20页 |
二、多层次补贴扶持创业 | 第20页 |
三、就业创业指导精准帮扶就业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大学生在辽阳本地化就业的现状调查 | 第21-24页 |
一、近年来辽阳市大学生就业情况 | 第21-22页 |
二、高校毕业生辽阳本地就业的情况调查 | 第22-24页 |
第四章 大学生难留辽阳就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30页 |
第一节 辽阳市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一、促进就业政策制定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一) 吸引政策比较片面薄弱,缺少吸引力 | 第24-25页 |
(二) 激励政策不健全,整体乏力连续性差 | 第25页 |
二、促就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 第25-26页 |
(一) 就业政策在执行中走样 | 第25页 |
(二) 就业保障机制难以落实 | 第25-26页 |
(三) 政府对于就业保障缺乏监督管理 | 第26页 |
三、政府对于大学生本地就业缺乏积极组织和引导 | 第26页 |
四、企业缺少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 第26-27页 |
(一) 对于新入职大学生的未来缺少合理规划 | 第26-27页 |
(二) 缺少职业培训和就业心态分析 | 第27页 |
第二节 大学生不留在辽阳就业的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一、整体城市大环境缺乏活力,难以吸引学生 | 第27-28页 |
(一) 整体经济环境乏力,缺少吸引年轻人的岗位 | 第27页 |
(二) 城市软环境相较于同级别城市相对落后 | 第27-28页 |
二、政府、企业、高校缺少分析95后的就业心态分析 | 第28-30页 |
(一) 缺乏政府和学校方面的就业心态引导 | 第28页 |
(二) 企业和社会没有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变化 | 第28-30页 |
第五章 促进大学生辽阳就业的对策 | 第30-37页 |
第一节 调整就业政策制定的思路,转换就业服务方式 | 第30-32页 |
一、着眼定位本省生源,给与利益相关政策刺激 | 第30-31页 |
二、分析新青年就业心态,适应新青年工作想法,改变就业服务方式 | 第31-32页 |
三、因地制宜制定适宜的促就业政策 | 第32页 |
第二节 保证就业政策有效的执行 | 第32-33页 |
一、激励政策保证力度性和连续性,形成完备的激励体系 | 第32页 |
二、对小型企业政策执行进行有效监督,保证员工的基本权益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加强经济建设,造就独特的引人环境 | 第33-34页 |
一、加强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形成产业结构集群 | 第33页 |
二、政府、企业共同“引流”强对外吸引力 | 第33-34页 |
三、利用网络自媒体、网络推手宣传辽阳增加自身软实力 | 第34页 |
第四节 全社会共同关注就业,政府、企业、高校联动模式 | 第34-37页 |
一、各方面形成就业联合模式,为就业提供全路径服务 | 第34-35页 |
二、加大在辽阳就业的宣传力度和多途径宣讲就业 | 第35页 |
三、多方面指导就业引入当地企业方的就业指导课程 | 第35-36页 |
四、政府牵头鼓励高质量订单培养模式 | 第36页 |
五、倡导人职匹配,为留下的学生提供发挥其作用的岗位 | 第36-37页 |
研究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