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机制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导论第11-25页
    1.1 选题依据与选题价值第11-13页
        1.1.1 选题依据第11-12页
        1.1.2 选题价值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2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21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21-22页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22-23页
        1.3.1 研究的思路第22-23页
        1.3.2 研究的方法第23页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23-25页
        1.4.1 研究的重点第23-24页
        1.4.2 研究的难点第24页
        1.4.3 研究的创新点第24-25页
第2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相关概念界定第25-51页
    2.1 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第25-26页
        2.1.1 价值第25页
        2.1.2 价值观第25-26页
        2.1.3 核心价值观第26页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分析第26-46页
        2.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第26-27页
        2.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第27-28页
        2.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第28-31页
        2.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脉络第31-46页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的概念及意义第46-51页
        2.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的概念第46-49页
        2.3.2 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的意义第49-51页
第3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的内在机理第51-65页
    3.1 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理论观照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第51-55页
        3.1.1 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理论阐释第51-53页
        3.1.2 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理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第53-55页
    3.2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观照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第55-59页
        3.2.1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阐释第55-57页
        3.2.2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提供了教育原则第57-59页
    3.3 社会行动理论观照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第59-65页
        3.3.1 社会行动理论阐释第59-61页
        3.3.2 社会行动理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提供借鉴方法第61-65页
第4章 中国古代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借鉴第65-87页
    4.1 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概述第65-75页
        4.1.1 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思想第65-70页
        4.1.2 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思想第70-72页
        4.1.3 古代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的启示第72-75页
    4.2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概述第75-87页
        4.2.1 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思想第76-79页
        4.2.2 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思想第79-81页
        4.2.3 澳大利亚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思想第81-83页
        4.2.4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实践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的启示第83-87页
第5章 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实证研究第87-109页
    5.1 研究假设第87页
    5.2 问卷调查第87页
    5.3 调查对象第87-89页
    5.4 研究方法第89页
    5.5 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总满意度统计分析第89-90页
        5.5.1 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总满意度频数分析第89页
        5.5.2 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总满意度假设验证第89-90页
    5.6 人口统计变量对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总满意度的差异分析第90-92页
        5.6.1 政治面貌的满意度比较分析第90页
        5.6.2 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的满意度比较分析第90-91页
        5.6.3 从事教育工作年限之间的满意度比较分析第91-92页
        5.6.4 人口统计学因素影响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满意度的假设验证第92页
    5.7 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各维度情况统计分析第92-99页
        5.7.1 国家重视维度统计数据分析第92-93页
        5.7.2 教育目标衔接维度统计数据分析第93-94页
        5.7.3 教育内容衔接维度统计数据分析第94-95页
        5.7.4 课程体系维度统计数据分析第95-96页
        5.7.5 教育管理衔接维度统计数据分析第96-97页
        5.7.6 教育方法维度统计数据分析第97页
        5.7.7 教育途径维度统计数据分析第97-98页
        5.7.8 教育评价衔接维度统计数据分析第98-99页
        5.7.9 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衔接效果的假设验证第99页
    5.8 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影响因素情况统计分析第99-100页
    5.9 结论第100-101页
    5.10 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现状分析第101-109页
        5.10.1 当前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工作取得的成效第101-104页
        5.10.2 当前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第104-107页
        5.10.3 当前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问题的原因分析第107-109页
第6章 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机制的构建第109-133页
    6.1 构建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机制的原则第110-113页
        6.1.1 供给与需求相结合原则第110页
        6.1.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第110-111页
        6.1.3 整体与部分相结合原则第111-112页
        6.1.4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原则第112-113页
    6.2 构建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衔接机制第113-133页
        6.2.1 构建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牵引机制第113-119页
        6.2.2 构建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沟通机制第119-124页
        6.2.3 构建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估机制第124-130页
        6.2.4 构建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保障机制第130-133页
结语第133-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0页
附录:调查问卷第140-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西公安特殊警察体能训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模型的电网建设项目风险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