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玉米两熟农田适宜秸秆还田量与耕作方式的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引言第11-18页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8页
        1.2.1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2-13页
        1.2.2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第13-14页
        1.2.3 土壤呼吸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3.1 土壤CO_2排放的机理第14页
            1.2.3.2 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第14-15页
        1.2.4 作物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5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第16页
        1.2.6 玉米秸秆营养成分的研究进展第16-1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8-22页
    2.1 试验地概况第18页
    2.2 试验设计第18-20页
        2.2.1 田间试验设计第18-19页
        2.2.2 田间管理第19-20页
    2.3 试验方法与测定项目第20-21页
        2.3.1 田间取样与田间测定第20-21页
        2.3.2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1页
    2.4 试验数据处理第21-2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2-45页
    3.1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22-24页
    3.2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CO_2排放量的影响第24-27页
    3.3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第27-40页
        3.3.1 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第27-28页
        3.3.2 冬小麦旗叶气孔导度第28-29页
        3.3.3 冬小麦旗叶胞间CO_2浓度第29-31页
        3.3.4 冬小麦旗叶蒸腾速率第31-32页
        3.3.5 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第32-33页
        3.3.6 夏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第33-34页
        3.3.7 夏玉米穗位叶气孔导度第34-35页
        3.3.8 夏玉米穗位叶胞间CO_2浓度第35-36页
        3.3.9 夏玉米穗位叶蒸腾速率第36-38页
        3.3.10 夏玉米穗位叶叶绿素含量第38-39页
        3.3.11 不同光合生理指标与秸秆还田量的相关性分析第39-40页
    3.4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第40-42页
        3.4.1 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第40页
        3.4.2 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第40-41页
        3.4.3 小麦、玉米籽粒中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第41-42页
    3.5 不同收割段玉米秸秆营养物质及产量第42-45页
        3.5.1 不同收割段玉米秸秆可溶性糖、淀粉及产量第42-43页
        3.5.2 不同收割段玉米秸秆中性、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含量及产量第43-45页
4 讨论第45-49页
    4.1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45页
    4.2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CO_2排放量的影响第45-46页
    4.3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第46-47页
    4.4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第47页
    4.5 不同收割段玉米秸秆糖类物质及产量第47-49页
5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7页
致谢第57-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小麦×偃展1号RIL群体旗叶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下一篇:小麦面粉和制品色泽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及QTL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