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云南小麦×偃展1号RIL群体旗叶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符号说明第4-8页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前言第12-33页
    1.1 遗传标记类型第13-24页
        1.1.1 形态学标记第13页
        1.1.2 细胞学标记第13-14页
        1.1.3 生化标记第14页
        1.1.4 DNA分子标记第14-24页
            1.1.4.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第15页
            1.1.4.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第15-16页
            1.1.4.3 序列特异性扩增区域第16-17页
            1.1.4.4 序列标签位点第17页
            1.1.4.5 简单重复序列第17-19页
            1.1.4.6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扩增多态性第19页
            1.1.4.7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第19-20页
            1.1.4.8 相关性序列扩增多态性第20-21页
            1.1.4.9 单核苷酸多态性第21-22页
            1.1.4.10 多样性微阵列技术第22-24页
    1.2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第24-30页
        1.2.1 构建分离作图群体第24-25页
        1.2.2 遗传标记的选择及图谱密度第25-26页
        1.2.3 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整合第26页
        1.2.4 遗传连锁图谱的应用第26-27页
        1.2.5 小麦连锁图谱的研究进展第27页
        1.2.6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所需群体第27-29页
            1.2.6.1 作图亲本的选择第27-28页
            1.2.6.2 常用的作图群体第28-29页
                1.2.6.2.1 F_2群体第28页
                1.2.6.2.2 BC群体第28页
                1.2.6.2.3 DH群体第28-29页
                1.2.6.2.4 RIL群体第29页
                1.2.6.2.5 CSSL群体第29页
                1.2.6.2.6 巢式关联群体第29页
        1.2.7 小麦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现状第29-30页
    1.3 数量性状位点(QTL)的定位第30-31页
        1.3.1 区间作图法第30-31页
            1.3.1.1 复合区间作图法第31页
            1.3.1.2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第31页
        1.3.2 基于性状的分析法第31页
        1.3.3 比较基因组分析法第31页
    1.4 QTL定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第31-32页
    1.5 小麦农艺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第32-33页
        1.5.1 小麦旗叶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第32页
        1.5.2 小麦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第32-33页
2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3页
3 材料与方法第33-37页
    3.1 试验材料第33-34页
    3.2 田间试验设计第34页
    3.3 抽穗期等相关农艺性状调查第34-35页
    3.4 技术路线第35页
    3.5 高质量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5-36页
        3.5.1 基因组DNA第35-36页
    3.6 ILLUMINA INFINIUM SNP芯片基本实验流程第36-37页
    3.7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37页
    3.8 表型数据分析和QTL分析软件及命名规则第37页
4 结果与分析第37-45页
    4.1 农艺性状表型性状分析第37-41页
        4.1.1 旗叶相关性状分析第37-38页
        4.1.2 产量相关农艺性状分析第38-40页
        4.1.3 偃展1号/云南小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40-41页
    4.2 农艺性状QTL定位结果第41-45页
        4.2.1 偃展1号/云南小麦QTL定位结果第41-42页
        4.2.2 偃展1号/云南小麦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结果第42-45页
5 讨论第45-46页
    5.1 构建高密度小麦遗传连锁图谱的意义第45页
    5.2 小麦D基因组SNP标记少第45-46页
    5.3 群体大小对QTL检测结果的影响第46页
6 结论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水平距离垂直断根对夏玉米籽粒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下一篇:小麦玉米两熟农田适宜秸秆还田量与耕作方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