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成岩裂缝地质—测井综合评价与地震预测--以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7-28页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7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8-24页 |
1.2.1 储层裂缝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2 地震裂缝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实物工作量 | 第24-2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3 实物工作量 | 第25-26页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背景与资料概况 | 第28-35页 |
2.1 地质概况 | 第28页 |
2.2 地质特征 | 第28-33页 |
2.2.1 地层、旋回及期次 | 第28-29页 |
2.2.2 断层及构造 | 第29-30页 |
2.2.3 岩性及岩相 | 第30-33页 |
2.2.4 储层特征 | 第33页 |
2.3 测井地震资料概况 | 第33-35页 |
第3章 火成岩裂缝地质-测井综合评价 | 第35-51页 |
3.1 岩心裂缝描述 | 第35-43页 |
3.1.1 裂缝成因类型 | 第35-37页 |
3.1.2 裂缝发育程度 | 第37-41页 |
3.1.3 裂缝产状 | 第41-42页 |
3.1.4 裂缝有效性 | 第42-43页 |
3.2 成像测井裂缝描述 | 第43-45页 |
3.3 建立裂缝发育程度与储层含油气性对应关系 | 第45-51页 |
第4章 利用地震分频振幅技术预测火成岩裂缝 | 第51-69页 |
4.1 火成岩反演原理 | 第51-54页 |
4.1.1 波阻抗反演原理 | 第51-53页 |
4.1.2 曲线重构反演原理 | 第53-54页 |
4.2 火成岩反演 | 第54-60页 |
4.2.1 火成岩反演 | 第54-58页 |
4.2.2 粗面岩、玄武岩反演 | 第58-60页 |
4.3 分频振幅技术原理 | 第60-63页 |
4.4 分频振幅技术与其他常规属性对比 | 第63-64页 |
4.5 辉绿岩裂缝预测 | 第64-66页 |
4.6 裂缝预测结果与地质和测试结果对比 | 第66-69页 |
4.6.1 与裂缝描述结果对比 | 第66页 |
4.6.2 与试油结论对比 | 第66-67页 |
4.6.3 与测井解释对比 | 第67-68页 |
4.6.4 与含油产状、全烃最大值对比 | 第68-69页 |
第5章 火成岩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 | 第69-76页 |
5.1 辉绿岩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 | 第69-71页 |
5.2 粗面岩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 | 第71-73页 |
5.3 玄武岩裂缝发育带分布规律 | 第73-76页 |
主要结论与认识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