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riging方法的顺层岩质边坡锚框桩抗滑结构优化分析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顺层岩质边坡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顺层岩质边坡支护优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4 Kriging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抗滑结构优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涪丰石高速公路麻腊溪段边坡工程概况 | 第22-36页 |
2.1 麻腊溪段边坡工程概况 | 第22-26页 |
2.1.1 涪丰石高速公路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2.1.2 麻腊溪段高速公路工程边坡特征 | 第23页 |
2.1.3 边坡工程设计特点 | 第23-24页 |
2.1.4 边坡开挖失稳特征 | 第24-26页 |
2.2 麻腊溪段工程地质条件 | 第26-28页 |
2.2.1 气象、水文 | 第26-27页 |
2.2.2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7页 |
2.2.3 地层岩性 | 第27页 |
2.2.4 地质构造及地震 | 第27-28页 |
2.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8页 |
2.3 缓倾顺层边坡破坏形式及形成机理分析 | 第28-30页 |
2.3.1 边坡的形态 | 第28页 |
2.3.2 边坡破坏模式 | 第28-29页 |
2.3.3 边坡形成机理分析 | 第29-30页 |
2.4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30-33页 |
2.5 边坡抗滑工程设计方案 | 第33-35页 |
2.6 本章小节 | 第35-36页 |
3 麻腊溪段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36-56页 |
3.1 ABAQUS软件介绍 | 第36-38页 |
3.1.1 ABAQUS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第36页 |
3.1.2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 第36-38页 |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8-44页 |
3.2.1 建立三维模型 | 第38-39页 |
3.2.2 本构模型与模型参数 | 第39-43页 |
3.2.3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 第43-44页 |
3.3 边坡稳定性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3.3.1 锚索框架梁抗滑作用分析 | 第44页 |
3.3.2 抗滑桩抗滑作用分析 | 第44-45页 |
3.3.3 锚框桩组合体系抗滑效果分析 | 第45-46页 |
3.4 支护方式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46-54页 |
3.4.1 预应力锚索相关参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46-50页 |
3.4.2 抗滑桩相关参数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50-53页 |
3.4.3 框架梁尺寸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54-56页 |
4 麻腊溪段边坡锚框桩组合支护优化分析 | 第56-74页 |
4.1 近似模型原理 | 第56页 |
4.2 基于Kriging模型优化的概述 | 第56-61页 |
4.2.1 Kriging近似模型 | 第56-59页 |
4.2.2 基于Kriging模型优化的流程 | 第59-61页 |
4.3 K27边坡优化设计目标函数的确立 | 第61-62页 |
4.4 K27边坡Kriging模型的构建 | 第62-69页 |
4.4.1 样本空间的建立 | 第62-64页 |
4.4.2 Kriging近似模型的建立 | 第64-66页 |
4.4.3 Kriging近似模型的检验 | 第66-69页 |
4.5 锚框桩抗滑结构的优化 | 第69-72页 |
4.5.1 优化方法的选取 | 第69-72页 |
4.5.2 优化结果 | 第72页 |
4.5.3 分析比较 | 第72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72-7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4-78页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A | 第82-84页 |
附录B | 第84-96页 |
附录C | 第96-10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2-10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