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电子计算机在公路运输和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基于LBS的交通信息主动推送模型与试验验证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信息推送研究综述第14-15页
        1.2.2 位置获取研究综述第15-18页
        1.2.3 总结第18页
    1.3 研究内容第18-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1.4 小结第21-22页
2 LBS理论基础及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应用第22-36页
    2.1 LBS基础第22-25页
        2.1.1 LBS简介第22-23页
        2.1.2 LBS服务模式第23-24页
        2.1.3 LBS体系结构第24-25页
    2.2 LBS关键技术第25-31页
        2.2.1 位置获取技术第25-29页
        2.2.2 移动通信技术第29-30页
        2.2.3 数字地图技术第30-31页
    2.3 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应用第31-35页
        2.3.1 国外TISS系统第31-33页
        2.3.2 国内TISS系统第33页
        2.3.3 总结第33-35页
    2.4 小结第35-36页
3 基于LBS的交通信息主动推送模型第36-56页
    3.1 主动推送模型概述第36-37页
    3.2 主动推送模型融合定位算法第37-48页
        3.2.1 融合定位机制设计第37-38页
        3.2.2 基于Kalman滤波的定位算法第38-41页
        3.2.3 基于QPSO优化的定位算法第41-45页
        3.2.4 基于BPNN的融合定位算法第45-48页
    3.3 主动推送模型设计第48-55页
        3.3.1 模型功能设计第48-49页
        3.3.2 主动推送内容设计第49-50页
        3.3.3 主动推送影响因素分析第50-51页
        3.3.4 主动推送机制设计第51-54页
        3.3.5 主动推送算法流程第54-55页
    3.4 小结第55-56页
4 基于LBS的交通信息主动推送系统设计第56-76页
    4.1 系统总体设计第56-59页
        4.1.1 总体流程设计第56-57页
        4.1.2 系统结构设计第57-58页
        4.1.3 系统功能设计第58-59页
    4.2 系统硬件设计第59-64页
        4.2.1 车载单元第60-62页
        4.2.2 路侧单元第62-63页
        4.2.3 监控中心第63-64页
    4.3 系统软件设计第64-74页
        4.3.1 推送程序总体设计第65-66页
        4.3.2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第66-69页
        4.3.3 数据通信程序设计第69-72页
        4.3.4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第72-73页
        4.3.5 百度API显示程序设计第73-74页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第74-75页
    4.5 小结第75-76页
5 基于LBS的交通信息主动推送试验验证第76-100页
    5.1 总体试验方案设计第76-78页
    5.2 融合定位算法试验验证第78-86页
        5.2.1 定位场景设计第78-79页
        5.2.2 试验设备准备第79-82页
        5.2.3 试验数据预处理第82-84页
        5.2.4 定位结果分析第84-86页
    5.3 主动推送模型有效性验证第86-96页
        5.3.1 推送场景设计第87页
        5.3.2 推送试验准备第87-91页
        5.3.3 主动推送功能测试第91-93页
        5.3.4 主动推送实例验证第93-96页
    5.4 主动推送模型特征参数影响分析第96-99页
        5.4.1 响应时间分布特征分析第96-97页
        5.4.2 特征参数敏感性分析第97-99页
    5.5 小结第99-10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6.1 研究结论第100页
    6.2 研究展望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5页
附录A第105-107页
附录B第107-110页
附录C第110-112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2-11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年冻土区U型槽的水平冻胀特性试验及理论研究
下一篇:基于Kriging方法的顺层岩质边坡锚框桩抗滑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