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至宋代文献辨伪的发展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4页 |
第一节 古典文献辨伪学发展小史 | 第15-20页 |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 | 第20-37页 |
一、相关说明 | 第20-21页 |
二、前人研究综述 | 第21-37页 |
第三节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第37-44页 |
一、论文缘起和研究范围 | 第37-39页 |
二、研究方法和写作方式 | 第39-40页 |
三、文章创新之处 | 第40-43页 |
四、写作难点 | 第43-44页 |
第二章 汉代至唐代的文献辨伪 | 第44-79页 |
第一节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献辨伪 | 第46-55页 |
一、两汉的文献辨伪 | 第46-52页 |
二、魏晋南北朝的文献辨伪 | 第52-55页 |
第二节 唐代的文献辨伪 | 第55-67页 |
一、陆德明、《隋书·经籍志》和孔颖达的文献辨伪 | 第55-58页 |
二、刘知几的文献辨伪 | 第58-60页 |
三、啖助、赵匡、韩愈的文献辨伪 | 第60-63页 |
四、柳宗元的文献辨伪 | 第63-65页 |
五、佛经文献的辨伪 | 第65页 |
六、其他 | 第65-67页 |
第三节 汉代至唐代文献辨伪理论发展脉络 | 第67-79页 |
一、汉代至唐代文献辨伪的发展及原因 | 第67-72页 |
二、汉代至唐代文献辨伪的发展特点 | 第72-79页 |
第三章 北宋的文献辨伪 | 第79-117页 |
第一节 北宋著名学者的文献辨伪 | 第80-99页 |
一、欧阳修的文献辨伪 | 第81-85页 |
二、程颢、程颐的文献辨伪 | 第85-87页 |
三、苏轼、苏辙的文献辨伪 | 第87-91页 |
四、《崇文总目》中的文献辨伪 | 第91-93页 |
五、叶梦得的文献辨伪 | 第93-96页 |
六、邵博、黄伯思的文献辨伪 | 第96-99页 |
第二节 北宋其他学者的文献辨伪 | 第99-108页 |
一、北宋前期学者的文献辨伪 | 第99-102页 |
二、北宋中晚期的文献辨伪 | 第102-108页 |
第三节 北宋文献辨伪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 第108-117页 |
一、北宋文献辨伪的基本情况 | 第108-111页 |
二、北宋文献辨伪的特点 | 第111-117页 |
第四章 南宋的文献辨伪(上) | 第117-164页 |
第一节 郑樵、洪迈的文献辨伪 | 第118-128页 |
一、郑樵的文献辨伪 | 第118-124页 |
二、洪迈的文献辨伪 | 第124-128页 |
第二节 晁公武、陈振孙的文献辨伪 | 第128-144页 |
一、晁公武、陈振孙文献辨伪在宋代文献辨伪中的地位 | 第129-132页 |
二、晁公武、陈振孙文献辨伪中的辨伪理论 | 第132-136页 |
三、晁公武、陈振孙文献辨伪的特点 | 第136-141页 |
四、晁公武、陈振孙文献辨伪中的成就和不足 | 第141-144页 |
第三节 朱熹的文献辨伪 | 第144-164页 |
一、朱熹考辨的书目 | 第144-155页 |
二、朱熹的文献辨伪方法 | 第155-159页 |
三、朱熹的文献辨伪特点 | 第159-161页 |
四、朱熹文献辨伪的成就和不足 | 第161-164页 |
第五章 南宋的文献辨伪(中) | 第164-195页 |
第一节 叶适、高似孙的文献辨伪 | 第164-172页 |
一、叶适的文献辨伪 | 第164-167页 |
二、高似孙的文献辨伪 | 第167-172页 |
第二节 黄震的文献辨伪 | 第172-185页 |
一、黄震考辨的书目 | 第174-175页 |
二、黄震的文献辨伪方法 | 第175-180页 |
三、黄震文献辨伪的特点 | 第180-183页 |
四、黄震文献辨伪中的成就和不足 | 第183-185页 |
第三节 叶大庆、王应麟和《周氏涉笔》的文献辨伪 | 第185-195页 |
一、叶大庆的文献辨伪 | 第185-189页 |
二、王应麟的文献辨伪 | 第189-192页 |
三、《周氏涉笔》中的文献辨伪 | 第192-195页 |
第六章 南宋的文献辨伪(下) | 第195-238页 |
第一节 南宋其他学者的文献辨伪 | 第195-215页 |
一、南宋前期文献辨伪学者 | 第195-207页 |
二、南宋中晚期的文献辨伪学者 | 第207-213页 |
三、南宋其他学者文献辨伪特点 | 第213-215页 |
第二节 南宋文献辨伪特点 | 第215-228页 |
一、开始出现大宗考辨文献的学者 | 第222-224页 |
二、经部文献辨伪不再是主流 | 第224-225页 |
三、文献辨伪理论的特点 | 第225-227页 |
四、文献辨伪中的不足之处 | 第227-228页 |
第三节 北宋和南宋文献辨伪之间的差距 | 第228-238页 |
一、北宋和南宋文献辨伪的表现 | 第228-234页 |
二、北宋和南宋文献辨伪差距的原因 | 第234-238页 |
结语 | 第238-252页 |
一、文献辨伪行为的发展 | 第238-246页 |
二、文献辨伪理论的发展 | 第246-252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259页 |
后记 | 第259-2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60-26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