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3页 |
1.1 亲社会行为的概述 | 第16-21页 |
1.1.1 亲社会行为的界定 | 第16-17页 |
1.1.2 亲社会行为的类型 | 第17页 |
1.1.3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与测量工具 | 第17-19页 |
1.1.4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1.2 自我控制的概述 | 第21-27页 |
1.2.1 自我控制的界定 | 第21页 |
1.2.2 状态自我控制 | 第21-26页 |
1.2.3 特质自我控制 | 第26-27页 |
1.3 道德认同的概述 | 第27-29页 |
1.3.1 道德认同的界定 | 第27-28页 |
1.3.2 道德认同的测量 | 第28-29页 |
1.4 自我控制、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29-33页 |
1.4.1 自我控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29-31页 |
1.4.2 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31页 |
1.4.3 自我控制、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研究构想 | 第33-40页 |
2.1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33-34页 |
2.2 问题提出 | 第34-36页 |
2.3 研究内容概览 | 第36-37页 |
2.4 研究意义 | 第37-38页 |
2.4.1 理论意义 | 第37页 |
2.4.2 实践意义 | 第37-38页 |
2.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38-39页 |
2.6 技术路线图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特质自我控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 第40-52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40-41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41-42页 |
3.2.3 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 第42-43页 |
3.3 研究结果 | 第43-47页 |
3.3.1 基本状况 | 第43页 |
3.3.2 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43-46页 |
3.3.3 特质自我控制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分析 | 第46-47页 |
3.4 讨论分析 | 第47-52页 |
3.4.1 三个群体特质自我控制的基本情况 | 第47-49页 |
3.4.2 三个群体亲社会行为的基本情况 | 第49-50页 |
3.4.3 特质自我控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 第52-66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52-59页 |
4.2.1 被试 | 第52-53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53页 |
4.2.3 实验任务 | 第53-56页 |
4.2.4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4.2.5 实验程序 | 第57-58页 |
4.2.6 实验控制与数据分析 | 第58-59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59-63页 |
4.3.1 操纵性检验 | 第59-60页 |
4.3.2 额外变量的控制 | 第60-61页 |
4.3.3 自我损耗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 第61-63页 |
4.3.4 自我损耗对奖金分配游戏中的社会认知的影响 | 第63页 |
4.4 讨论分析 | 第63-66页 |
4.4.1 自我控制与亲社会行为 | 第63-64页 |
4.4.2 自我损耗与多次分配 | 第64-65页 |
4.4.3 自我损耗的认知后效 | 第65-66页 |
第五章 自我控制、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 第66-72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66-67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66-67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67页 |
5.2.3 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 第67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67-70页 |
5.3.1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基本状况 | 第67-68页 |
5.3.2 自我控制、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68页 |
5.3.3 道德认同对自我控制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68-70页 |
5.4 讨论分析 | 第70-72页 |
5.4.1 自我控制、道德认同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 第70页 |
5.4.2 道德认同在自我控制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效应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综合讨论 | 第72-76页 |
6.1 亲社会行为复杂性的探讨 | 第72-73页 |
6.2 自我损耗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作用 | 第73页 |
6.3 自我控制、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73-74页 |
6.4 教育启发 | 第74-7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8页 |
附录 | 第88-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