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1 国外供应链融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供应链融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9页 |
1.4.1 创新点 | 第17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 | 第19-36页 |
2.1 供应链融资的概念及发展 | 第19-27页 |
2.1.1 供应链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2 供应链融资的概念 | 第20-22页 |
2.1.3 供应链融资的发展状况 | 第22-25页 |
2.1.4 供应链融资的功能 | 第25-27页 |
2.2 供应链融资主要模式 | 第27-28页 |
2.2.1 应收账款类融资模式 | 第27页 |
2.2.2 存货融资 | 第27页 |
2.2.3 预付账款类融资模式 | 第27-28页 |
2.3 供应链融资风险界定及特征 | 第28-32页 |
2.3.1 供应链自身的风险 | 第28-29页 |
2.3.2 信用风险 | 第29-30页 |
2.3.3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 | 第30页 |
2.3.4 操作风险 | 第30-31页 |
2.3.5 市场风险 | 第31-32页 |
2.3.6 法律风险 | 第32页 |
2.4 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方法 | 第32-36页 |
2.4.1 加强供应链管理 | 第32-33页 |
2.4.2 银行风险转嫁 | 第33-34页 |
2.4.3 提高对风险量化度量能力 | 第34页 |
2.4.4 引入新技术 | 第34-36页 |
第3章 中国银行S分行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管理一般分析 | 第36-46页 |
3.1 中国银行S分行供应链融资概况 | 第36-38页 |
3.2 中国银行S分行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管理架构 | 第38-44页 |
3.2.1 信用风险管理原则 | 第38-39页 |
3.2.2 分类管理 | 第39-42页 |
3.2.3 异地信贷管理 | 第42页 |
3.2.4 贷后管理 | 第42-44页 |
3.3 中国银行S分行对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3.3.1 贷前准入环节中供应链融资业务特性未能充分体现 | 第44页 |
3.3.2 产品整合能力有待加强 | 第44页 |
3.3.3 贷后管理环节的整体性与专业性不足 | 第44-46页 |
第4章 中国银行S分行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46-56页 |
4.1 供应链主体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46-47页 |
4.2 行业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47-48页 |
4.3 信用风险识别及评估 | 第48-51页 |
4.4 操作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51页 |
4.5 道德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51-52页 |
4.6 案例研究-中国银行S分行供应链融资风险的识别应用 | 第52-56页 |
4.6.1 Q港融资情况介绍 | 第52-53页 |
4.6.2 供应链融资风险的识别过程 | 第53-56页 |
第5章 中国银行S分行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的控制 | 第56-61页 |
5.1 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 第56-57页 |
5.1.1 完善供应链"类集团客户"的识别 | 第56页 |
5.1.2 加强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链式管理 | 第56-57页 |
5.2 优化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流程 | 第57-58页 |
5.2.1 完善IT系统对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辅助功能 | 第57页 |
5.2.2 建立可共享的信息管理平台 | 第57-58页 |
5.3 丰富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手段 | 第58-59页 |
5.3.1 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提高风险识别、评估的准确性 | 第58-59页 |
5.3.2 利用社会工程学加强非财务因素的审查以及信息获取 | 第59页 |
5.4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贷后管理系统 | 第59-6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