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6-21页 |
1.2.1 国内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的发展与现状 | 第16-19页 |
1.2.2 国内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2.3 国内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 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的理论概述 | 第24-32页 |
2.1 绩效评价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2.1.1 绩效 | 第24页 |
2.1.2 绩效评价 | 第24-25页 |
2.1.3 高校科研绩效评价 | 第25页 |
2.2 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的特点 | 第25-27页 |
2.3 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的原则 | 第27-28页 |
2.3.1 分类评价原则 | 第27页 |
2.3.2 开放评价原则 | 第27页 |
2.3.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第27-28页 |
2.4 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 | 第28-32页 |
2.4.1 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要素 | 第28-30页 |
2.4.2 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30-32页 |
第3章 S大学科研绩效评价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2-39页 |
3.1 S大学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3.1.1 S大学简介 | 第32页 |
3.1.2 S大学发展目标 | 第32-33页 |
3.2 S大学科研与科研绩效评价的现状 | 第33-35页 |
3.2.1 S大学科研发展现状 | 第33-34页 |
3.2.2 S大学科研绩效评价现行做法 | 第34-35页 |
3.3 S大学科研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第4章 S大学科研绩效评价目标、主体、客体、标准及方法的设计 | 第39-49页 |
4.1 评价目标、主体、客体的确定 | 第39-41页 |
4.1.1 评价目标的确定 | 第39-40页 |
4.1.2 评价主体的确定 | 第40页 |
4.1.3 评价客体的确定 | 第40-41页 |
4.2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41-43页 |
4.2.1 评价标准的分类 | 第41-42页 |
4.2.2 评价标准选取的原则 | 第42页 |
4.2.3 评价标准值的确定 | 第42-43页 |
4.3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3-49页 |
4.3.1 评价方法的分类 | 第43-46页 |
4.3.2 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S大学科研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 第46-48页 |
4.3.3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可行性分析 | 第48-49页 |
第5章 S大学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 第49-69页 |
5.1 实施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步骤 | 第49页 |
5.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S大学科研绩效评价的基本框架 | 第49-51页 |
5.3 S大学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51-56页 |
5.3.1 S大学科研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51-52页 |
5.3.2 S大学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52-54页 |
5.3.3 S大学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说明 | 第54-56页 |
5.4 战略地图 | 第56-57页 |
5.5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S大学科研绩效评价指标总表 | 第57-59页 |
5.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S大学科研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9-63页 |
5.7 S大学科研绩效评价具体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63-69页 |
第6章 S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实证研究及保障措施 | 第69-75页 |
6.1 样本数据获取 | 第69-71页 |
6.2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71-73页 |
6.2.1 评价结果 | 第71-72页 |
6.2.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6.3 S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应用的保障措施 | 第73-7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结论 | 第7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5-77页 |
附录一: S大学科研项目绩效考核报告 | 第77-78页 |
附录二: 权重计算方法 | 第78-80页 |
附录三: 调查问卷 | 第80-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