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号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设置方法的行人延误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信号交叉口行人交通特性研究 | 第18-34页 |
2.1 行人过街交通特性分析 | 第18-26页 |
2.1.1 行人心理特性 | 第18-20页 |
2.1.2 行人速度特性 | 第20-22页 |
2.1.3 行人宏观交通行为参数 | 第22-26页 |
2.2 行人过街过程分析 | 第26-28页 |
2.3 行人过街时空需求分析 | 第28-32页 |
2.3.1 行人过街时间需求分析 | 第28-31页 |
2.3.2 行人过街空间需求分析 | 第31-32页 |
2.4 行人二次过街的必要性 | 第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二次过街设置条件及方法 | 第34-50页 |
3.1 二次过街适用条件 | 第34-35页 |
3.2 安全岛设置条件及方法 | 第35-37页 |
3.2.1 安全岛设置方式 | 第35-36页 |
3.2.2 安全岛设置标准及方法 | 第36-37页 |
3.3 行人信号控制方式 | 第37-41页 |
3.3.1 行人信号控制方式 | 第37-39页 |
3.3.2 信号配时方案 | 第39-41页 |
3.4 二次过街信号相位设计方案 | 第41-48页 |
3.4.1 "相位叠加"方法基本思想 | 第41-42页 |
3.4.2 "相位叠加"方法适用条件 | 第42-43页 |
3.4.3 三相位信号交叉口相位设计 | 第43-45页 |
3.4.4 四相位信号交叉口相位设计 | 第45-48页 |
3.5 二次过街效益分析 | 第48-49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49-50页 |
第4章 信号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延误模型 | 第50-61页 |
4.1 车辆及行人到达特性分析 | 第50-52页 |
4.1.1 车辆到达特性分析 | 第50-51页 |
4.1.2 行人到达特性分析 | 第51-52页 |
4.2 行人过街延误分析 | 第52-58页 |
4.2.1 车流干扰下的单个行人过街延误分析 | 第52-54页 |
4.2.2 行人体过街延误分析 | 第54-58页 |
4.3 行人二次过街延误模型的构建 | 第58-60页 |
4.3.1 行人一次过街延误模型的构建 | 第58-59页 |
4.3.2 行人二次过街延误模型的构建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 | 第61-70页 |
5.1 案例交叉口现状分析 | 第61-64页 |
5.1.1 交叉口交通现状 | 第61-63页 |
5.1.2 现状问题分析 | 第63-64页 |
5.2 二次过街方案设计 | 第64-66页 |
5.3 计算及仿真分析 | 第66-69页 |
5.3.1 参数标定与计算 | 第66-67页 |
5.3.2 仿真方法与步骤 | 第67-68页 |
5.3.3 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