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1.1.1 课题产生的背景 | 第12-13页 |
1.1.2 命题的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第15-19页 |
1.2.1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研究方法、论文框架与数据来源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2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1.3.3 数据来源 | 第20-21页 |
第2章 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现状及分析 | 第21-32页 |
2.1 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 | 第21页 |
2.2 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情况 | 第21-29页 |
2.2.1 年龄及性别 | 第21-23页 |
2.2.2 文化程度 | 第23-24页 |
2.2.3 外出务工原因及外出之前的经历 | 第24-25页 |
2.2.4 就业情况 | 第25-29页 |
2.3 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分析 | 第29-32页 |
2.3.1 已成为转移就业主力 | 第29页 |
2.3.2 学历相对高,学习意愿强 | 第29页 |
2.3.3 转移就业的动机发生变化,愿望更为强烈 | 第29-30页 |
2.3.4 就业竞争力弱 | 第30-31页 |
2.3.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现状 | 第32-52页 |
3.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定义、内涵与类型 | 第32-37页 |
3.1.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定义 | 第32-33页 |
3.1.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内涵 | 第33-34页 |
3.1.3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类型 | 第34-37页 |
3.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现状 | 第37-49页 |
3.2.1 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现状 | 第38-43页 |
3.2.2 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供给现状 | 第43-49页 |
3.3 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9-52页 |
3.3.1 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就业培训比例低 | 第49-50页 |
3.3.2 定点培训机构缺乏市场竞争 | 第50页 |
3.3.3 培训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 | 第50-51页 |
3.3.4 政府对定点培训机构的监管与支持不足 | 第51-52页 |
第4章 成都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原因分析 | 第52-61页 |
4.1 新生代农民工方面的原因 | 第52-54页 |
4.1.1 新生代农民工承担就业培训成本能力较低 | 第52-53页 |
4.1.2 新生代农民工获取和分析就业培训信息能力较弱 | 第53-54页 |
4.2 政府方面的原因 | 第54-58页 |
4.2.1 政府就业培训信息传播不完全 | 第54-55页 |
4.2.2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未能发挥其促进就业的作用 | 第55-56页 |
4.2.3 现行培训补贴标准老旧,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能力作用不大 | 第56-57页 |
4.2.4 定点培训机构准入退出机制不够完善 | 第57页 |
4.2.5 缺少效果评估机制 | 第57-58页 |
4.3 培训机构方面的原因 | 第58-59页 |
4.4 用人企业方面的原因 | 第59-61页 |
第5章 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对策探讨 | 第61-71页 |
5.1 基本思路和改进目标 | 第61页 |
5.2 国外职业培训模式的启示 | 第61-63页 |
5.3 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的对策探讨 | 第63-67页 |
5.3.1 降低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就业培训的难度 | 第63-65页 |
5.3.2 提升就业培训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 第65-67页 |
5.4 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供给的对策探讨 | 第67-71页 |
5.4.1 建立新型就业培训模式 | 第67-69页 |
5.4.2 建立培训效果评估反馈机制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