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相关教学理论 | 第13-16页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14页 |
2.1.1 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 | 第13页 |
2.1.2 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 第13-14页 |
2.1.3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 | 第14页 |
2.2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第14-15页 |
2.2.1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实践观与创新观 | 第14-15页 |
2.2.2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带来的启示 | 第15页 |
2.3 移动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微课的相关理论与教学现状 | 第16-26页 |
3.1 微课 | 第16-18页 |
3.1.1 微课的概念及类型 | 第16-17页 |
3.1.2 微课的特点 | 第17-18页 |
3.2 翻转课堂 | 第18-20页 |
3.2.1 传统课堂 | 第19页 |
3.2.2 翻转课堂 | 第19页 |
3.2.3 翻转课堂的特点 | 第19-20页 |
3.3 微信公众平台 | 第20-23页 |
3.3.1 微信公众平台 | 第20-21页 |
3.3.2 微信平台公众账号的类型及功能 | 第21-22页 |
3.3.3 微信公众账号的注册 | 第22-23页 |
3.4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微课开发与翻转课堂现状 | 第23-26页 |
3.4.1 微课开发现状 | 第23-24页 |
3.4.2 翻转课堂教学现状 | 第24-25页 |
3.4.3 微信平台的教育应用现状 | 第25页 |
3.4.4 微信平台下微课开发与翻转课堂的优势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微课设计及微信平台功能支持 | 第26-36页 |
4.1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微课设计流程 | 第26-28页 |
4.1.1 微课制作的基本流程 | 第26-27页 |
4.1.2 微课制作的主要环节 | 第27页 |
4.1.3 微课制作的主要方法 | 第27-28页 |
4.2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微课设计注意事项 | 第28-31页 |
4.2.1 正确解读课程标准 | 第28-29页 |
4.2.2 密切联系教材 | 第29页 |
4.2.3 将干扰学生注意力的因素降到最低 | 第29-30页 |
4.2.4 演示实验简单精准 | 第30-31页 |
4.2.5 语言、风格网络化 | 第31页 |
4.3 微信群 | 第31-32页 |
4.4 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功能支持 | 第32-36页 |
4.4.1 【功能】群发功能 | 第32-33页 |
4.4.2 【功能】自动回复 | 第33-34页 |
4.4.3 【功能】自定义菜单 | 第34页 |
4.4.4 【管理】素材管理 | 第34-35页 |
4.4.5 【统计】图文分析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恒定电流》单元微课设计案例与微信平台建立 | 第36-63页 |
5.1 确定微课课题 | 第36-40页 |
5.1.1 梳理《恒定电流》单元教学内容 | 第36-37页 |
5.1.2 精选《恒定电流》单元微课制作内容 | 第37-38页 |
5.1.3 设计微课呈现方式 | 第38-40页 |
5.2 微课教学设计 | 第40-43页 |
5.2.1 学情分析 | 第40页 |
5.2.2 教学思想与教学设计思路 | 第40-41页 |
5.2.3 教学目标设计 | 第41-42页 |
5.2.4 教学过程设计 | 第42-43页 |
5.3 微课录制 | 第43-58页 |
5.3.1 实验视频、照片拍摄 | 第43-45页 |
5.3.2 PPT设计与制作 | 第45-52页 |
5.3.3 微课语言设计 | 第52-55页 |
5.3.4 Camtasia Studio录屏 | 第55-57页 |
5.3.5 配套资源 | 第57-58页 |
5.4 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物海探航”设计 | 第58-63页 |
5.4.1 菜单设置 | 第58-59页 |
5.4.2 图文消息的两种板式——微课版和图文版 | 第59-61页 |
5.4.3 每篇图文消息设置四种访问模式 | 第61-63页 |
第六章 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学建议 | 第63-68页 |
6.1 微课结合翻转课堂教学 | 第63-67页 |
6.1.1 课前教学活动 | 第63-65页 |
6.1.2 课中教学活动 | 第65-66页 |
6.1.3 课后教学活动 | 第66-67页 |
6.2 微课用于学生课后复习巩固 | 第67页 |
6.3 微课用于学生课后拓展 | 第67页 |
6.4 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微课 | 第67-6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撰写论文期间的收获与不足 | 第68-69页 |
7.2 后期发展计划和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