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0页 |
1. 禾谷缢管蚜发生危害 | 第11页 |
2. 禾谷缢管蚜的抗药性 | 第11-12页 |
3. 昆虫的抗药性机制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3.1 代谢抗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 第13-14页 |
3.1.1 非专一性酯酶(ESTs) | 第13页 |
3.1.2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 | 第13页 |
3.1.3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P450s) | 第13-14页 |
3.2 靶标抗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 第14-15页 |
3.2.1 乙酰胆碱酯酶(AChE) | 第14页 |
3.2.2 神经轴突钠离子通道(SC) | 第14-15页 |
3.2.3 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氯离子通道复合体 | 第15页 |
3.3 麦蚜抗药性机制的研究 | 第15页 |
4. 杀虫剂对昆虫的亚致死效应 | 第15-18页 |
4.1 亚致死剂量对昆虫的行为影响 | 第16页 |
4.2 亚致死剂量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6-17页 |
4.3 亚致死剂量对昆虫繁殖的影响 | 第17页 |
4.4 亚致死剂量对昆虫种群发展的影响 | 第17-18页 |
5. 呋虫胺概况 | 第18-19页 |
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四川省小麦禾谷缢管蚜种群的抗药性测定 | 第20-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1.1.1 供试虫源 | 第20页 |
1.1.2 主要仪器及用具 | 第20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1.2.1 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1.2.2 调查与统计分析 | 第21页 |
1.2.3 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禾谷缢管蚜代谢抗性 | 第29-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9页 |
1.1.1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1.1.2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1.1.3 供试虫源 | 第29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9-33页 |
1.2.1 羧酸酯酶活性测定 | 第29-31页 |
1.2.2.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 | 第31页 |
1.2.3 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性测定 | 第31-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2.1 羧酸酯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33页 |
2.2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33-34页 |
2.3 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活性测定结果 | 第3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呋虫胺对禾谷缢管蚜亚致死效应研究 | 第36-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1.1.1 供试虫源 | 第36页 |
1.1.2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6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1.2.1 生物测定及亚致死剂量确定 | 第36页 |
1.2.2 亚致死计量对禾谷缢管蚜生长的影响 | 第36页 |
1.2.3 亚致死计量对禾谷缢管蚜繁殖的影响 | 第36-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2.1 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 第37页 |
2.2 亚致死剂量呋虫胺对禾谷缢管蚜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 亚致死剂量呋虫胺对亲代禾谷缢管蚜繁殖的影响 | 第38-39页 |
2.4 亚致死剂量呋虫胺对子代禾谷缢管蚜生长繁殖的影响 | 第3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全文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