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一 前言 | 第12-22页 |
1.1 马铃薯概述 | 第12页 |
1.2 马铃薯病毒病概述 | 第12-16页 |
1.2.1 马铃薯病毒病 | 第13页 |
1.2.2 病毒病导致马铃薯退化的原因 | 第13页 |
1.2.3 我国主要的马铃蓄病毒病种类简介 | 第13-16页 |
1.2.3.1 马铃薯X病毒 | 第14页 |
1.2.3.2 马铃薯Y病毒 | 第14页 |
1.2.3.3 马铃薯A病毒 | 第14-15页 |
1.2.3.4 马铃薯S病毒 | 第15页 |
1.2.3.5 马铃薯M病毒 | 第15页 |
1.2.3.6 马铃薯卷叶病毒 | 第15-16页 |
1.3 马铃薯病毒防治方法 | 第16页 |
1.3.1 马铃薯脱毒种属的生产 | 第16页 |
1.3.2 培育抗病品种 | 第16页 |
1.3.3 利用蚜虫防治控制病毒传播 | 第16页 |
1.3.4 建立无病留种基地 | 第16页 |
1.3.5 改进栽培措施 | 第16页 |
1.4 马铃薯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4.1 传统生物学方法 | 第17页 |
1.4.1.1 指示植物法 | 第17页 |
1.4.1.2 电镜技术 | 第17页 |
1.4.2 血清学技术 | 第17-18页 |
1.4.3 IG指示试纸法 | 第18页 |
1.4.4 核酸介导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8-21页 |
1.4.4.1 PCR检测技术 | 第18-20页 |
1.4.4.2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 第20-21页 |
1.5 试验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6 试验技术路线 | 第22页 |
二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2-30页 |
2.1 四川省马铃薯病毒种类及其分布 | 第22-24页 |
2.1.1 样品采集 | 第22-23页 |
2.1.2 检测方法 | 第23页 |
2.1.3 DAS-ELISA检测流程 | 第23-24页 |
2.2 四川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病毒检测 | 第24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2.2.2 检测方法 | 第24页 |
2.2.3 检测流程 | 第24页 |
2.3 多重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24-29页 |
2.3.1 试验样品来源 | 第24页 |
2.3.2 植物总R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2.3.3 cDNA的合成 | 第25页 |
2.3.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5-26页 |
2.3.5 单一PCR检测 | 第26-27页 |
2.3.5.1 单一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 第26页 |
2.3.5.2 引物对的适用性检测 | 第26-27页 |
2.3.6 多重PCR检测体系的优化和建立 | 第27-29页 |
2.3.6.1 PCR程序中退火温度的优化 | 第27页 |
2.3.6.2 PCR程序中dNTPs浓度的优化 | 第27-28页 |
2.3.6.3 PCR程序中Taq酶浓度的优化 | 第28页 |
2.3.6.4 PCR程序中循环次数的优化 | 第28-29页 |
2.3.7 灵敏度检测 | 第29页 |
2.3.8 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 | 第29页 |
2.3.9 测序 | 第29页 |
2.3.10 多重RT-PCR检测体系的验证 | 第29页 |
2.4 马铃薯病毒田间发病规律(春、秋两季马铃薯) | 第29-30页 |
2.4.1 田间实验设计 | 第29页 |
2.4.2 样品采集、系统检测和调查 | 第29-30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30-44页 |
3.1 四川省6种马铃薯病毒分布情况 | 第30-32页 |
3.1.1 6种马铃薯病毒总体分布情况 | 第30页 |
3.1.2 6种马铃薯病毒在不同海拔地区的分布情况 | 第30-31页 |
3.1.3 6种马铃薯病毒在春、秋两季的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3.2 四川省马铃薯脱毒种薯检测结果 | 第32-35页 |
3.2.1 马铃薯脱毒种薯总体检测结果 | 第32-33页 |
3.2.2 各级种薯6种病毒检测结果 | 第33页 |
3.2.3 各级种薯病毒单独和复合侵染情况分析 | 第33-34页 |
3.2.4 2014年与2015年脱毒种薯病毒检测结果比较 | 第34-35页 |
3.3 多重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35-44页 |
3.3.1 引物特异性检测和引物对适用性检测 | 第35-36页 |
3.3.2 六种病毒扩增产物的测序及同源性比较 | 第36-37页 |
3.3.3 多重RT-PCR检测体系初建 | 第37页 |
3.3.4 退火温度的优化 | 第37-38页 |
3.3.5 dNTPs浓度的优化 | 第38页 |
3.3.6 Taq酶浓度的优化 | 第38-39页 |
3.3.7 循环次数的优化 | 第39-40页 |
3.3.8 灵敏度检测 | 第40-43页 |
3.3.8.1 单重PCR灵敏度检测 | 第40-42页 |
3.3.8.2 多重RT-PCR反应灵敏度检测 | 第42-43页 |
3.3.9 建立的多重RT-PCR检测体系验证 | 第43-44页 |
3.4 马铃薯病毒田间发病规律的研究 | 第44页 |
四 讨论 | 第44-50页 |
4.1 四川省6种主要马铃薯病毒的分布 | 第44-45页 |
4.2 四川省马铃薯脱毒种薯检测结果 | 第45-46页 |
4.3 DAS-ELISA与RT-PCR检测方法的对比 | 第46-47页 |
4.4 多重RT-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47-48页 |
4.5 体系验证 | 第48页 |
4.6 一步法多重PCR与两步法多重PCR的比较 | 第48-49页 |
4.7 马铃薯病毒的发病规律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