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 研究创新及贡献 | 第21-2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3-41页 |
2.1 市场波动成因文献综述 | 第23-28页 |
2.1.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23-25页 |
2.1.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25-28页 |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8页 |
2.2 波动率预测文献综述 | 第28-37页 |
2.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28-35页 |
2.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35-36页 |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36-37页 |
2.3 监管有效性文献综述 | 第37-39页 |
2.4 总结及研究分析 | 第39-41页 |
第3章 我国证券市场波动成因分析 | 第41-73页 |
3.1 我国证券市场概况 | 第41-43页 |
3.2 我国证券市场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8页 |
3.3 基本面、资金面对中国股市波动的影响 | 第48-56页 |
3.3.1 基本面与资金面分析 | 第48-50页 |
3.3.2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第50-52页 |
3.3.3 变量及实证检验 | 第52-55页 |
3.3.4 研究结论与总结 | 第55-56页 |
3.4 货币供给量对市场波动的影响 | 第56-63页 |
3.4.1 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 | 第56-57页 |
3.4.2 实证分析及检验 | 第57-62页 |
3.4.3 研究结论与总结 | 第62-63页 |
3.5 资金账户及流向变化对市场波动的影响 | 第63-70页 |
3.5.1 资金账户变化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第63-66页 |
3.5.2 资金流向变化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第66-70页 |
3.6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70-73页 |
第4章 市场波动率预测及其建模 | 第73-111页 |
4.1 波动率定义及其特征 | 第75-79页 |
4.2 波动率预测模型的对比及相关理论 | 第79-83页 |
4.2.1 波动率预测模型的对比 | 第79-80页 |
4.2.2 已实现波动率的优势 | 第80-81页 |
4.2.3 市场微观结构噪声 | 第81-83页 |
4.2.4 异质市场假说 | 第83页 |
4.3 已实现波动率建模 | 第83-86页 |
4.3.1 已实现波动率的动态依赖性 | 第83-84页 |
4.3.2 跳跃行为的估计与高频数据 | 第84-86页 |
4.3.3 已实现波动率的度量及最优抽样频率 | 第86页 |
4.4 沪深300指数及其已实现波动率的统计性描述 | 第86-89页 |
4.4.1 沪深300指数的统计特征 | 第87-88页 |
4.4.2 已实现波动率的统计性描述 | 第88-89页 |
4.5 中国股市长记忆性分析 | 第89-91页 |
4.6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91-97页 |
4.6.1 HAR-RV理论构建及参数估计 | 第91-93页 |
4.6.2 二次变差理论及微观结构噪声和跳跃对波动率的影响 | 第93-97页 |
4.7 数据整理与跳跃的估计 | 第97-102页 |
4.7.1 样本数据的整理及统计分析 | 第97-100页 |
4.7.2 考虑市场微观结构和跳跃的修正Z统计量检验 | 第100-102页 |
4.8 实证检验与分析 | 第102-108页 |
4.8.1 中国股市异质性检验 | 第102-103页 |
4.8.2 隔夜信息的影响及检验 | 第103-105页 |
4.8.3 已实现波动率预测 | 第105-108页 |
4.8.4 最佳时间窗口的测试 | 第108页 |
4.9 研究结论与对策 | 第108-111页 |
第5章 市场波动预测与行为金融理论 | 第111-152页 |
5.1 标准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对比 | 第112-114页 |
5.1.1 研究内容的比较 | 第112-113页 |
5.1.2 研究思路的比较 | 第113页 |
5.1.3 研究体系的比较 | 第113-114页 |
5.2 市场异象发现及投资者心理效应 | 第114-119页 |
5.2.1 市场异象的发现 | 第114-116页 |
5.2.2 投资者的心理效应 | 第116-119页 |
5.3 羊群效应检验及前景理论分析 | 第119-123页 |
5.3.1 羊群效应的检验 | 第119-121页 |
5.3.2 前景理论分析 | 第121-123页 |
5.4 投资者行为的度量及模型构建 | 第123-135页 |
5.4.1 投资者情绪的度量方法 | 第124-127页 |
5.4.2 投资者情绪指标的选取 | 第127-130页 |
5.4.3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 第130-131页 |
5.4.4 主成分分析的实证结果 | 第131-134页 |
5.4.5 投资者情绪指标分析 | 第134-135页 |
5.5 情绪指数与市场波动的非对称建模 | 第135-138页 |
5.5.1 投资者情绪对收益率波动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5.5.2 含情绪变量的收益率波动预测模型 | 第136-138页 |
5.6 向量自回归模型与投资者情绪分析 | 第138-145页 |
5.6.1 情绪与市场波动的长期关系测度 | 第139-142页 |
5.6.2 情绪与市场波动的短期关系测度 | 第142-145页 |
5.7 支持向量机(SVM)的建立与预测 | 第145-151页 |
5.7.1 SVM支持向量机理论 | 第146-147页 |
5.7.2 SVM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147-151页 |
5.8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51-152页 |
第6章 市场波动率与监管有效性 | 第152-164页 |
6.1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现状 | 第152-154页 |
6.2 次贷危机前后市场有效性检验 | 第154-157页 |
6.3 事件研究与波动率对比 | 第157-159页 |
6.3.1 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 | 第157-158页 |
6.3.2 GARCH模型 | 第158-159页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59-162页 |
6.4.1 事件研究分析 | 第159-160页 |
6.4.2 政策出台前后波动率对比 | 第160-162页 |
6.5 研究结果与对策 | 第162-164页 |
第7章 结论、展望及建议 | 第164-169页 |
7.1 结论及展望 | 第164-166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166-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6页 |
附录A:中国、美国、欧洲证券市场波动关系检验结果 | 第176-178页 |
附录B:投资者情绪主成分分析检验结果 | 第178-182页 |
附录C:支持向量机的matlab程序 | 第182-185页 |
附录D:四个事件GARCH(1,1)模型的波动率对比 | 第185-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8-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