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本文的研究主题、出发点及相关问题阐释 | 第8-17页 |
一、本文研究的主题、意义及出发点 | 第8-10页 |
(一)本研究问题缘起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 第9-10页 |
二、重要概念的界定及阐析 | 第10-13页 |
(一)政治社会心态的界定 | 第10-12页 |
(二)农民权益的阐析 | 第12-13页 |
三、相关研究状况及研究意旨 | 第13-15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篇章结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新时期农民政治社会心态和权益维护之间的关系 | 第17-25页 |
一、农民政治社会心态和权益维护的关系 | 第17-21页 |
二、关系的产生:政治社会心态与权益诉求共同作用 | 第21-25页 |
(一)政治社会心态的特质 | 第22-23页 |
(二)权益维护的诉求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新时期我国农民权益维护的现状及产生缘由 | 第25-32页 |
一、新时期我国农民权益维护的现状 | 第25-29页 |
(一)新时期我国农民权益维护的表现 | 第25-26页 |
(二)以四川省达州市农民权益维护为例进行的实证调研 | 第26-29页 |
(三)调查的结论 | 第29页 |
二、新时期我国农民权益维护的现状产生缘由 | 第29-32页 |
(一)农民主体地位对农民权益维护的客观要求 | 第29页 |
(二)维护农民权益是落实农民权利理论的内在需要 | 第29-30页 |
(三)保障农民权益的是实现和谐共享理论的外在表现 | 第30页 |
(四)保障农民权益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 第30-31页 |
(五)政治社会心态的驱使是农民权益维护的动力之源 | 第31页 |
(六)权益受到损害是农民权益维护的客观原因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民维权下的政治社会心态现状及产生缘由 | 第32-40页 |
一、新时期我国农民维权下的政治社会心态现状 | 第32-36页 |
(一)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表现 | 第32-33页 |
(二)以海南省詹州市农民政治社会心态为例进行的实证调研 | 第33-36页 |
二、我国农民维权下的政治社会心态产生缘由 | 第36-40页 |
(一)政治时局 | 第36页 |
(二)社会结构 | 第36-37页 |
(三)经济体制 | 第37-38页 |
(四)历史传统 | 第38页 |
(五)现实国情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农民权益维护的途径选择及困境分析 | 第40-44页 |
一、当前我国农民权益维护的途径选择 | 第40-41页 |
二、新时期我国农民维权困境分析 | 第41-44页 |
(一)农民自身素质的缺陷 | 第41-42页 |
(二)维权机制的不完善 | 第42-43页 |
(三)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新时期农民政治社会心态下权益维护的完善对策 | 第44-47页 |
一、从政治社会心态的形成方面探讨农民权益维护的策略 | 第44-45页 |
(一)建立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引导机制 | 第44-45页 |
(二)提高农民的合理维权意识 | 第45页 |
二、建立“三位一体”政府主导的农民权益维护机制 | 第45-47页 |
(一)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第45页 |
(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尊重农民的合法权益 | 第45-46页 |
(三)打造服务型政府,服务农民的权益维护行为 | 第46-47页 |
尾论 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下权益维护的未来发展 | 第47-50页 |
一、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下权益维护的发展动力因素 | 第47-48页 |
(一)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进程的客观诉求 | 第47页 |
(二)广大农民群体利益的维护需要 | 第47-48页 |
(三)政治领导者和行政工作者的直接推动 | 第48页 |
二、新时期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下权益维护的发展方向 | 第48-50页 |
(一)农民维权方式科学化 | 第48-49页 |
(二)农民维权途径法治化 | 第49页 |
(三)农民维权速度高效化 | 第49页 |
(四)农民维权行为人性化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硕士期间本人的科研成果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