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44页 |
1 氯代乙酰胺类除草剂的概述 | 第18-20页 |
·氯代乙酰胺类除草剂种类 | 第18-19页 |
·氯代乙酰胺类除草剂的除草机理 | 第19-20页 |
2 氯代乙酰胺类除草剂的药害及生态毒性 | 第20-22页 |
·氯代乙酰胺类除草剂的残留及对农作物的药害 | 第20-21页 |
·氯代乙酰胺类除草剂对生物的毒害 | 第21-22页 |
3 氯代乙酰胺类除草剂物理化学降解 | 第22-23页 |
·氯代乙酰胺类除草剂光降解 | 第22-23页 |
·氯代乙酰胺类除草剂的水解 | 第23页 |
4 氯代乙酰胺类除草剂生物降解 | 第23-31页 |
·氯代乙酰胺类除草剂在动物植物体内的降解 | 第23-24页 |
·氯代乙酰胺类除草剂微生物的降解 | 第24-31页 |
5 细菌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化酶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31-34页 |
6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立题依据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4页 |
第二章 丁草胺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 第44-68页 |
第一节 丁草胺降解菌的分离、鉴定 | 第45-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培养基与试剂 | 第45页 |
·丁草胺降解菌的分离 | 第45页 |
·丁草胺的检测方法 | 第45-46页 |
·降解菌株的初步鉴定 | 第46页 |
·降解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的扩增和序列分析 | 第46-49页 |
·菌体培养与生长量的测定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丁草胺降解富集液的获得 | 第49页 |
·丁草胺降解菌的分离 | 第49-51页 |
·菌株B1、B2的初步鉴定 | 第51-52页 |
·降解菌株B1、B2的系统分类树状图分析 | 第52-54页 |
第二节 菌株B1、B2降解丁草胺特性的研究及降解产物的鉴定 | 第54-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菌株与培养基 | 第54页 |
·菌体生长量的测定 | 第54页 |
·菌株B1、B2对丁草胺降解特性研究 | 第54-55页 |
·降解底物谱试验 | 第55页 |
·丁草胺代谢产物的鉴定 | 第55-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4页 |
·菌株B1、B2以丁草胺为唯一碳源的生长曲线 | 第56-57页 |
·菌株B1、B2对丁草胺的降解特性研究 | 第57-63页 |
·菌株N7和菌株B2在丁草胺降解富集液中关系的研究 | 第63-64页 |
本章讨论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第三章 菌株B1丁草胺降解酶的纯化及其酶学特性研究 | 第68-88页 |
第一节 菌株B1丁草胺降解酶ChlH的纯化 | 第68-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菌株、培养基、试剂和仪器 | 第68-69页 |
·菌株的培养 | 第69页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69-70页 |
·菌株B1丁草胺降解蛋白的纯化方法 | 第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5页 |
·粗酶液酶活定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70-72页 |
·菌株B1丁草胺降解酶的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柱层析 | 第72-73页 |
·菌株B1丁草胺降解酶的Q-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柱层析 | 第73页 |
·菌株B1丁草胺降解酶的PAGE切胶回收电洗脱 | 第73-75页 |
第二节 菌株B1丁草胺降解酶ChlH酶学特性的研究 | 第75-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试验用试剂、溶液及仪器设备 | 第75页 |
·酶ChlH对丁草胺的催化 | 第75页 |
·酶ChlH降解丁草胺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 | 第75页 |
·酶ChlH降解丁草胺的最适pH和酸碱稳定性 | 第75-76页 |
·金属离子、化学试剂对酶ChlH活性的影响 | 第76页 |
·酶ChlH的降解底物谱与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3页 |
·酶ChlH对丁草胺降解的研究 | 第76-77页 |
·酶ChlH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 | 第77-78页 |
·酶ChlH的最适pH和酸碱稳定性 | 第78-79页 |
·金属离子、化学试剂对酶ChlH活性的影响 | 第79页 |
·酶ChlH的底物谱与动力学参数研究 | 第79-83页 |
本章讨论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第四章 B2菌株N-脱烷基酶的基因克隆和表达 | 第88-128页 |
第一节 菌株B2和突变株TB2基因组框架图测序 | 第89-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9-91页 |
·培养基、试剂和仪器 | 第89页 |
·突变菌株的获得 | 第89页 |
·突变菌株TB2功能的验证 | 第89页 |
·菌株B2、TB2的基因组DNA提取 | 第89-90页 |
·菌株基因组测序 | 第90-9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1-94页 |
·突变株TB2的获得 | 第91-92页 |
·菌株B2、TB2基因组DNA提取 | 第92页 |
·DNA样品检测 | 第92页 |
·DNA样品建库测序 | 第92-93页 |
·数据组装 | 第93-94页 |
第二节 N-脱烷基酶基因EthRABCD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 第94-11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4-101页 |
·培养基与试剂 | 第94页 |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94-95页 |
·目标基因查找与分析 | 第95页 |
·丢失片段的功能验证 | 第95-99页 |
·Scaffold 51侧翼序列扩增与分析 | 第99-10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11页 |
·片段Scaffold 51分析 | 第101-102页 |
·EthRABCD基因的互补和功能验证 | 第102-104页 |
·EthRABCD基因簇的分析和其系统分类树状图 | 第104-105页 |
·EthRABCD侧翼序列的拼接和菌株TB2丢失片段的确定 | 第105-108页 |
·菌株TB2(pQEth1)对其他底物的降解 | 第108-109页 |
·基因簇EthRABCD在菌株B1中的扩增结果 | 第109-111页 |
第三节 EthRABCD基因簇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111-12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7页 |
·试剂和培养基 | 第111页 |
·所用菌株、引物和质粒 | 第111-112页 |
·基因PCR扩增 | 第112-113页 |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13页 |
·BLEthABCD和BLEthABC降解活性的测定 | 第113-114页 |
·RNA的提取 | 第114页 |
·反转录PCR | 第114-116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116-11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17-122页 |
·EthABCD和EthABC在大肠杆菌的表达研究 | 第117-118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118-122页 |
本章讨论 | 第122-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8页 |
第五章 菌株N7分类地位的研究 | 第128-1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8-134页 |
·培养基与菌株 | 第128页 |
·菌落形态观察 | 第128页 |
·生长温度测定 | 第128页 |
·菌株pH耐受范围和最适pH值测定 | 第128-129页 |
·菌株耐盐性和最适生长盐浓度 | 第129页 |
·抗生素敏感性测定 | 第129页 |
·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129-130页 |
·API数据的检测 | 第130-131页 |
·细胞呼吸醌类的测定 | 第131页 |
·细胞脂肪酸分析 | 第131-132页 |
·细胞极性脂组分分析 | 第132-133页 |
·G+C mol%的测定 | 第133-134页 |
·DNA-DNA杂交 | 第1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4-143页 |
·形态及特征 | 第134-135页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135-136页 |
·菌株多相分类研究 | 第136-138页 |
·基因型分类 | 第138-141页 |
·结论和新种描述 | 第141-143页 |
本章讨论 | 第143-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8页 |
全文总结 | 第148-150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50-152页 |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152-154页 |
附录 | 第154-162页 |
附录1 培养基和试剂配方 | 第154-156页 |
附录2 有关核酸序列 | 第156-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