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QCD简介 | 第9-10页 |
·重轻介子简介 | 第10-14页 |
·量子数 | 第10-12页 |
·质量谱 | 第12-14页 |
·D*_(s0)(2317) 与D′_(s1)(2460) | 第14-17页 |
·D*_(s0)(2317) | 第14-15页 |
·D′_(s1)(2460) | 第15-17页 |
·本文工作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重强子手征微扰理论 | 第19-33页 |
·有效场理论简介 | 第19-20页 |
·轻介子手征微扰理论 | 第20-23页 |
·重夸克有效理论 | 第23-26页 |
·重强子手征微扰理论 | 第26-31页 |
·场的协变表示 | 第26-28页 |
·领头阶拉氏量 | 第28-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p波激发态重轻介子强衰变的手征破缺修正 | 第33-45页 |
·手征破缺拉氏量 | 第33-36页 |
·p波激发态重轻介子的强衰变 | 第36-43页 |
·p波激发态重轻粲介子的强衰变 | 第38-39页 |
·p波激发态重轻美介子的强衰变 | 第39-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数值计算与分析 | 第45-51页 |
·手征破缺项耦合常数的确定 | 第45-47页 |
·衰变宽度数值结果 | 第47-49页 |
·D*_(s0)(2317) 与D′_(s1)(2460) | 第47-48页 |
·B*_0~0、B*_0~-、B′_1~0、B′_1~-、B*_(s0)与B′_(s1_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