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1页 |
| 绪论 | 第11-17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 | 第11页 |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改的新要求 | 第11-12页 |
| (三)“非指导性”教学和新课改 | 第12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第一章“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探究 | 第17-24页 |
| 一、“非指导性”教学的概念 | 第17-19页 |
| (一)“非指导性”教学的内涵 | 第17-18页 |
| (二)“非指导性”教学理念的特征 | 第18-19页 |
| 二、“非指导性教学”理念的主要观点 | 第19-20页 |
|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 第19页 |
| (二)促进自我实现教学目标观 | 第19-20页 |
| (三)平等和谐的师生观 | 第20页 |
| 三、“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 (一)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第20-21页 |
|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第21-22页 |
| (三)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论 | 第22页 |
| 四、相关理论辅证 | 第22-24页 |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 | 第22页 |
|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理论 | 第22-24页 |
| 第二章“非指导性教学”理念的运用现状调查 | 第24-29页 |
| 一、调查目的 | 第24页 |
| 二、调查对象 | 第24-26页 |
| 三、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26页 |
| 四、“非指导性教学”理念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现状调查分析 | 第26-29页 |
| (一)教师的了解情况 | 第26页 |
| (二)教师的运用情况 | 第26-27页 |
| (三)对态度的整理分析 | 第27-29页 |
| 第三章“非指导性教学”理念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8页 |
| 一、教师因素 | 第29-34页 |
| (一)是否注重和学生的关系 | 第29-30页 |
| (二)是否能完全信任学生 | 第30-31页 |
| (三)是否注重营造课堂氛围 | 第31-32页 |
| (四)是否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 | 第32页 |
| (五)是否注重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 | 第32-33页 |
| (六)是否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 | 第33-34页 |
| 二、学生因素 | 第34-36页 |
| (一)是否能完全信任自己的政治教师 | 第34-35页 |
| (二)是否明确学习目标和动机 | 第35-36页 |
| (三)自我效能感 | 第36页 |
| 三、学校和社会的因素 | 第36-38页 |
| (一)学校对“非指导性”教学的态度 | 第36-37页 |
| (二)社会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 | 第37-38页 |
| 第四章“非指导性教学”理念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的思考 | 第38-51页 |
| 一、教师方面 | 第38-44页 |
|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 第38-39页 |
| (二)为学生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 | 第39-41页 |
|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41-42页 |
| (四)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 第42-43页 |
| (五)注重社会实践 | 第43-44页 |
| 二、学生方面 | 第44-47页 |
| (一)学会尊重和信任教师 | 第44-45页 |
| (二)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动机 | 第45-46页 |
| (三)培养自我效能感 | 第46-47页 |
| 三、学校方面 | 第47-49页 |
| (一)重视现代教学理念 | 第48页 |
| (二)注重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 | 第48-49页 |
| (三)丰富教学资源 | 第49页 |
| 四、对“非指导性”教学的评价 | 第49-51页 |
| (一)优点 | 第49-50页 |
| (二)缺点 | 第50-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附录A | 第54-57页 |
| 附录B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