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联盟概念 | 第16页 |
·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涵义 | 第16-17页 |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17-18页 |
·系统动力学的起源与发展 | 第17页 |
·系统动力学的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 第18页 |
·系统基模理论 | 第18-20页 |
·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基模生成条件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8页 |
·外部环境 | 第21-22页 |
·政府投入水平 | 第21页 |
·监督管理水平 | 第21-22页 |
·市场和消费者需求 | 第22页 |
·技术创新水平 | 第22-23页 |
·科研创新投入水平 | 第22页 |
·科研创新人员 | 第22-23页 |
·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水平 | 第23页 |
·联盟合作伙伴选择 | 第23-24页 |
·企业核心技术水平 | 第23-24页 |
·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 第24页 |
·企业文化 | 第24页 |
·企业的销售水平及市场 | 第24页 |
·信任机制水平 | 第24-26页 |
·互补和依赖程度 | 第25页 |
·契约的完善程度 | 第25页 |
·成员专用资产的投入程度 | 第25页 |
·以往的合作经历 | 第25-26页 |
·复杂产品系统项目自身因素 | 第26-27页 |
·项目复杂程度 | 第26-27页 |
·信息共享程度 | 第27页 |
·经济利益提高程度 | 第27页 |
·核心技术能力衔接程度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系统极小基模集确定 | 第28-35页 |
·系统动力学仿真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 第28-29页 |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基本原则 | 第28页 |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主要步骤 | 第28-29页 |
·模型构建基础 | 第29页 |
·系统边界的确定和基本假设 | 第29页 |
·Vensim 仿真软件 | 第29页 |
·稳定性影响因素系统基模分析 | 第29-34页 |
·流位流率和变量集 | 第30页 |
·流率基本入树SD 模型 | 第30-31页 |
·基模生成集 | 第31-34页 |
·极小基模的确定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5章 航空系统技术创新联盟仿真案例分析 | 第35-48页 |
·航空系统简介 | 第35-36页 |
·航空系统现状和特点 | 第35页 |
·仿真案例简介 | 第35-36页 |
·指标的量化 | 第36-43页 |
·系统参数的分析 | 第36页 |
·影响因素结构流图 | 第36-37页 |
·参数初始值的确定 | 第37-42页 |
·系统动力学方程 | 第42-43页 |
·模型仿真及其分析 | 第43-47页 |
·仿真运行 | 第43-47页 |
·结果分析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增强联盟稳定性的关键对策 | 第48-51页 |
·发展政府和市场协调管理机制 | 第48页 |
·加强科研创新投入力度 | 第48-49页 |
·慎重选择合适的联盟合作伙伴 | 第49页 |
·完善联盟内部信任制度 | 第49-50页 |
·制定复杂产品项目自身动态管理机制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附表1 | 第58-61页 |
附表2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