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与学生个性发展可能性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一)学校德育 | 第17页 |
(二)个性 | 第17-19页 |
(四)个性发展 | 第19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9-20页 |
(二)比较研究法 | 第20页 |
(三)逻辑分析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学校德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一、马克思主义的德育观 | 第21-22页 |
二、存在主义哲学的德育观 | 第22-27页 |
第二章 学校德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可能 | 第27-34页 |
一、学校德育的批判性考察 | 第27-28页 |
二、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 | 第28-29页 |
三、学校德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可能性 | 第29-34页 |
(一)学校德育目的与学生个性发展 | 第29-30页 |
(二)学校德育功能与学生个性发展 | 第30-31页 |
(三)学校德育内容与学生个性发展 | 第31-32页 |
(四)学校德育方法与学生个性发展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学校德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可行性 | 第34-40页 |
一、德育目标的多元取向 | 第34-35页 |
(一)德育目标的生活化取向 | 第34页 |
(二)德育目标的选择性取向 | 第34-35页 |
(三)德育目标的个性化取向 | 第35页 |
二、德育内容的人文取向 | 第35-36页 |
三、德育方法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 第36-38页 |
(一)榜样教育法 | 第36-37页 |
(二)分流教育法 | 第37页 |
(三)自我教育法 | 第37-38页 |
四、德育实践中知和行的有机统一 | 第38-40页 |
(一)联系学生的个性实际 | 第38-39页 |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