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研究资料获取与整理 | 第18-21页 |
2 循环林业模式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1-25页 |
·循环经济的含义 | 第21-22页 |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 第22页 |
·循环经济的原则 | 第22-24页 |
·循环经济的基础原则 | 第23页 |
·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 | 第23-24页 |
·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 | 第24-25页 |
·微观企业层次 | 第24页 |
·中观区域层次 | 第24页 |
·宏观社会层次 | 第24-25页 |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 | 第25-30页 |
·产业生态系统的属性 | 第25页 |
·产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 第25-26页 |
·产业生态系统的演化 | 第26-27页 |
·产业共生理论 | 第27-30页 |
·产业共生的特征 | 第28-29页 |
·产业共生的模式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循环林业模式理论构建 | 第31-49页 |
·循环林业的定位与内涵 | 第31-33页 |
·循环林业的定位 | 第31-32页 |
·循环林业的内涵 | 第32-33页 |
·循环林业模式的界定 | 第33-36页 |
·循环林业模式的定位 | 第33-35页 |
·林业经营思想的演变 | 第33-34页 |
·林业经营模式 | 第34页 |
·循环林业模式的定位 | 第34-35页 |
·循环林业模式的内涵 | 第35-36页 |
·循环林业模式的特征 | 第36-38页 |
·林业经济系统循环与生态系统循环的双重性 | 第36-37页 |
·循环林业产业链的复杂性 | 第37页 |
·物质闭路循环使用的相对性 | 第37-38页 |
·循环林业模式构建的原则 | 第38-41页 |
·减量化原则 | 第38-40页 |
·末端物质减量化与源头物质减量化并重 | 第38-39页 |
·"开源"意义的减量化与"节流"意义的减量化并重 | 第39页 |
·相对减量化与绝对减量化并重 | 第39-40页 |
·循环利用原则 | 第40页 |
·无害化原则 | 第40-41页 |
·循环林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41-44页 |
·循环林业模式的联结要素 | 第41-42页 |
·循环林业模式的主体要素 | 第42-43页 |
·循环林业模式的支撑要素 | 第43-44页 |
·知识技术要素 | 第43页 |
·制度要素 | 第43-44页 |
·循环林业模式的研究框架及路径 | 第44-45页 |
·循环林业模式的研究框架 | 第44-45页 |
·循环林业模式的研究路径 | 第45页 |
·循环林业模式的产业结构层次 | 第45-48页 |
·循环林业模式构建的假设条件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林业第一产业自循环模式 | 第49-81页 |
·森林培育系统的循环林业模式 | 第49-75页 |
·节水型林业培育模式 | 第49-57页 |
·树种的选择 | 第49-50页 |
·节水的方式与方法 | 第50-52页 |
·节水林业外部保障条件 | 第52-54页 |
·案例分析:北京城区园林绿地节水模式 | 第54-57页 |
·节地型林业培育模式 | 第57-67页 |
·"开源"意义林地减量化利用模式 | 第57页 |
·"节流"意义林地减量化利用模式 | 第57-64页 |
·案例分析:北京林业节地模式 | 第64-67页 |
·节肥型林业培育模式 | 第67-71页 |
·用肥种类节肥 | 第68-69页 |
·化肥用肥方式节肥 | 第69-71页 |
·节药型林业培育模式 | 第71-72页 |
·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 第72-75页 |
·森林采运系统的循环林业模式 | 第75-79页 |
·森林采运系统无害化模式的构建 | 第75-77页 |
·森林采运系统采伐剩余物林内循环利用模式 | 第77-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5 林业第二产业自循环模式 | 第81-106页 |
·林产工业企业内部循环模式 | 第81-97页 |
·林产品的绿色设计 | 第82-88页 |
·"绿色"材料选择 | 第82-83页 |
·"绿色"结构设计 | 第83-84页 |
·"绿色"工艺设计 | 第84-86页 |
·"绿色"包装设计 | 第86-87页 |
·案例分析:家具绿色结构设计 | 第87-88页 |
·林产品生产阶段的减量化、无害化与循环利用 | 第88-97页 |
·林业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与减量化 | 第89-91页 |
·林业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与无害化 | 第91-94页 |
·案例分析:造纸企业内部资源循环利用 | 第94-97页 |
·林产工业企业间循环模式 | 第97-105页 |
·纵向链状耦合结构模式的构建 | 第98-102页 |
·纵向链状耦合结构模式的企业分类及企业之间的关系 | 第98-99页 |
·以人造板为关键企业的纵向链状耦合结构模式 | 第99-102页 |
·横向网状耦合结构模式的构建 | 第102-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6 林业第三产业自循环模式 | 第106-112页 |
·林业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阶段资源利用 | 第106-107页 |
·林业景区的生态化设计 | 第106页 |
·林业景区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 第106-107页 |
·景区建筑物的生态化建设 | 第107页 |
·林业旅游景区经营管理阶段的资源利用 | 第107-109页 |
·林业旅游景区的清洁生产 | 第107-108页 |
·林业旅游景区的废弃物管理 | 第108-109页 |
·案例分析:黄山旅游景区循环经济建设 | 第109-111页 |
·黄山景区的轮休制与分区制 | 第109-110页 |
·黄山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 第110页 |
·黄山景区的清洁生产 | 第110-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7 产业间森林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 第112-126页 |
·以林业第一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间资源循环模式 | 第112-119页 |
·林业第一产业产品及废弃物向第二产业流动模式 | 第112-113页 |
·林业第一产业产品及废弃物向第三产业流动模式 | 第113-114页 |
·林业第一产业产品及废弃物向林业外其他产业流动模式 | 第114-119页 |
·采伐剩余物的林业外利用 | 第114-115页 |
·林农复合模式 | 第115-118页 |
·案例分析:广东鹤山林-果-草-鱼林农复合模式 | 第118-119页 |
·以林业第二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间资源循环模式 | 第119-125页 |
·制浆造纸业木素资源产业间循环利用 | 第119-120页 |
·制浆造纸业白泥资源产业间循环利用模式 | 第120-122页 |
·制浆造纸业污泥资源产业间循环利用模式 | 第122-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8 结论、创新及待研究内容 | 第126-132页 |
·研究结论 | 第126-129页 |
·创新及研究不足 | 第129-130页 |
·待研究内容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8页 |
个人简介 | 第138-139页 |
导师简介 | 第139-1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 第140-141页 |
发表论文 | 第140页 |
参与科研项目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