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注释表 | 第12-14页 |
| 缩略词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 ·涡轮叶尖泄漏流动研究 | 第16-19页 |
| ·叶尖泄漏流动流动特征 | 第16-17页 |
| ·叶尖泄漏流动损失 | 第17-19页 |
| ·热斑效应的影响研究 | 第19-25页 |
| ·进口热斑温度剖面 | 第19-22页 |
| ·热斑效应的作用机理 | 第22-23页 |
| ·热斑时序效应 | 第23-24页 |
| ·热斑-进口旋流的共同作用 | 第24-25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控制方程 | 第27-35页 |
| ·原始N-S方程 | 第27-28页 |
| ·N-S方程的无量纲化 | 第28-29页 |
| ·N-S方程的坐标系转化 | 第29-31页 |
| ·SA湍流模型方程 | 第31-32页 |
| ·最终的控制方程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控制方程的数值解法 | 第35-44页 |
| ·有限体积法 | 第35页 |
| ·通量的空间离散 | 第35-38页 |
| ·对流通量的离散 | 第35-37页 |
| ·粘性通量的离散 | 第37-38页 |
| ·离散方程的时间推进 | 第38-39页 |
| ·定常隐式推进 | 第38-39页 |
| ·非定常隐式推进 | 第39页 |
| ·边界条件 | 第39-41页 |
| ·相位延迟法 | 第41-43页 |
| ·基本原理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NUAA-Turbo软件校核 | 第44-55页 |
| ·PW-E~3单级高压涡轮气动性能验证 | 第44-49页 |
| ·背景介绍 | 第44页 |
| ·几何模型 | 第44-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 ·2F涡轴发动机涡轮部件气动性能验证 | 第49-54页 |
| ·几何模型 | 第49-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GE-E~3双级高压涡轮叶尖间隙流动数值模拟 | 第55-68页 |
| ·间隙网格划分方法 | 第55-56页 |
| ·叶尖间隙流动结构及流动机理 | 第56-58页 |
| ·涡轮内部三维非定常流动相互作用 | 第58-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六章 热斑来流下的高压涡轮非定常特性研究 | 第68-82页 |
| ·热斑进口温度剖面的给定 | 第68-69页 |
| ·热斑近似计算方法 | 第69-71页 |
| ·交接面缩放方法 | 第69-70页 |
| ·等效热斑 | 第70-71页 |
| ·热斑的三维非定常迁移 | 第71-73页 |
| ·热斑对涡轮叶片温度场的影响 | 第73-75页 |
| ·热斑对涡轮气动性能的影响 | 第75-81页 |
| ·对静子流场的影响 | 第76-78页 |
| ·对转子流场的影响 | 第78-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 ·本文结论 | 第82页 |
| ·研究展望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