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判决书说理之探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2 判决书说理的基本理论支撑 | 第13-20页 |
·民事判决书说理之范围界定 | 第13页 |
·民事判决书说理之特征 | 第13-15页 |
·客观性 | 第13-14页 |
·正当性 | 第14-15页 |
·对话性 | 第15页 |
·民事判决书说理之功能 | 第15-20页 |
·制约权力 | 第15-16页 |
·程序参与的保障 | 第16-17页 |
·增强判决书可接受性 | 第17-18页 |
·利于监督的进行 | 第18-20页 |
3 民事判决书说理之比较 | 第20-31页 |
·古今对比,以古鉴今 | 第20-25页 |
·传统诉讼文化 | 第20-22页 |
·传统判词的制度基础 | 第22-23页 |
·传统判词的特点 | 第23-24页 |
·对传统判词制度的接纳与规避 | 第24-25页 |
·中西碰撞,求同存异 | 第25-31页 |
·诉讼文化基础 | 第26-27页 |
·大陆法系判决书说理简析 | 第27-28页 |
·对普通法系国家判决书说理解读 | 第28-29页 |
·现阶段中国的取舍与平衡 | 第29-31页 |
4 现阶段中国民事判决书说理之问题及原因考量 | 第31-36页 |
·问题解析 | 第31-33页 |
·说理简单化 | 第31-32页 |
·说理形式化 | 第32页 |
·说理用语单一化、刻板化 | 第32-33页 |
·原因考量 | 第33-36页 |
·文化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33-34页 |
·制度性的缺失 | 第34-35页 |
·法官素质有待提升 | 第35-36页 |
5 中国民事判决书说理之完善 | 第36-43页 |
·培养人的现代化 | 第36-37页 |
·法学教育上的回应 | 第36页 |
·观念的重塑 | 第36-37页 |
·民事判决书说理模式的重建 | 第37-40页 |
·说理模式的选择 | 第37-39页 |
·中国说理模式的重建 | 第39-40页 |
·制度上的修正 | 第40-41页 |
·判决书公开制度的跟进 | 第40-41页 |
·判决书署名制度的重建 | 第41页 |
·法官激励机制的构建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