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机载光电稳定平台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外机载光电稳定平台发展现状 | 第13页 |
| ·国内机载光电稳定平台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 ·课题的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 第2章 光电平台结构设计 | 第17-35页 |
| ·二框二轴机载光电稳定平台的总体布局 | 第17页 |
| ·水平轴系及主框架的设计 | 第17-27页 |
| ·电机的选择及外形结构改进 | 第19-21页 |
| ·Ⅰ轴的设计 | 第21页 |
| ·电位计简介及选择 | 第21-22页 |
| ·Ⅱ轴的设计 | 第22-23页 |
| ·电位计端轴承的配置方式 | 第23-25页 |
| ·主框架及内框架的设计 | 第25-27页 |
| ·垂直轴系及底座部分的设计 | 第27-28页 |
| ·主框架和底座之间的密封结构设计 | 第28-33页 |
| ·机载光电稳定平台材料的选择 | 第33-34页 |
| ·ZL101A铝合金材料 | 第33-34页 |
| ·SiC/AL复合材料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内框架有限元分析 | 第35-55页 |
| ·ANSYS Workbench简介 | 第35-36页 |
| ·ANSYS Workbench的组成 | 第35页 |
| ·ANSYS Workbench的特点 | 第35-36页 |
| ·内框架部件有限元静力分析 | 第36-49页 |
| ·CATIA与ANSYS Workbench的接口方法及模型的导入 | 第36-38页 |
| ·定义材料属性 | 第38-39页 |
| ·内框架部件的网格划分 | 第39-41页 |
| ·载荷施加及约束处理 | 第41-44页 |
| ·-45℃正航向风阻的内框架部件静力分析结果 | 第44-46页 |
| ·60℃正航向风阻的内框架静力分析结果 | 第46-47页 |
| ·22℃正航向风阻的内框架静力分析 | 第47-49页 |
| ·静力分析结果小结 | 第49页 |
| ·内框架部件模态分析 | 第49-53页 |
| ·模态分析概述 | 第49-50页 |
|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内框架部件模态分析 | 第50-53页 |
| ·模态分析结果小结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4章 内框架的改进 | 第55-73页 |
| ·采用SiC/AL复合材料的内框架有限元分析 | 第55-62页 |
| ·采用SiC/AL复合材料的内框架静力分析 | 第55-59页 |
| ·采用SiC/AL复合材料的内框架模态分析 | 第59-61页 |
| ·结果小结 | 第61-62页 |
| ·内框架结构的改进 | 第62-64页 |
| ·结构改进后的内框架有限元分析 | 第64-71页 |
| ·改进后内框架静力分析 | 第64-68页 |
| ·改进后的内框架模态分析 | 第68-70页 |
| ·分析结果小结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5章 整机的模态分析 | 第73-81页 |
| ·整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3-78页 |
| ·模型的简化处理 | 第73-74页 |
| ·材料属性的定义 | 第74-75页 |
| ·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75-77页 |
| ·模型的连接和约束处理 | 第77-78页 |
| ·整机有限元模态分析结果 | 第78-80页 |
| ·有限元模型的求解 | 第78-80页 |
| ·分析结果小结 | 第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 ·总结 | 第81-82页 |
| ·展望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作者简介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