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0 引言 | 第16-3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9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 第19-28页 |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24页 |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24-27页 |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8页 |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28-32页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28-30页 |
·研究难点 | 第30-31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1-32页 |
1 网络学术信息老化研究概述 | 第32-52页 |
·网络学术信息 | 第32-38页 |
·网络学术信息的定义 | 第34-35页 |
·网络学术信息的特征 | 第35-37页 |
·网络学术信息的分类 | 第37-38页 |
·网络学术信息老化 | 第38-52页 |
·网络学术信息老化的定义 | 第38-39页 |
·网络学术信息老化的特征 | 第39页 |
·网络学术信息老化的影响因素 | 第39-43页 |
·网络学术信息老化研究的指标 | 第43-46页 |
·网络学术信息老化研究的方法 | 第46-52页 |
2 网络学术信息老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52-72页 |
·哲学基础 | 第52-54页 |
·信息管理学基础 | 第54-65页 |
·科学交流理论 | 第54-59页 |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 | 第59-61页 |
·信息效用理论 | 第61-63页 |
·信息增长理论 | 第63-65页 |
·网络传播与用户行为理论基础 | 第65-69页 |
·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 第65-67页 |
·用户注意力稀缺理论 | 第67-69页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69-72页 |
3 网络学术信息老化研究的模型选择 | 第72-89页 |
·数学模型的一般问题 | 第72-74页 |
·数学模型的概念 | 第72-73页 |
·数学建模的步骤 | 第73-74页 |
·数学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 第74-89页 |
·回归分析法 | 第74-78页 |
·灰色预测法 | 第78-84页 |
·时间序列分析法 | 第84-88页 |
·数学模型的选择 | 第88-89页 |
4 网络正式交流学术信息的老化研究—以网络期刊数据库信息为例 | 第89-116页 |
·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 | 第90页 |
·研究方法 | 第90-91页 |
·数据来源 | 第91-92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92-114页 |
·历时老化研究 | 第92-105页 |
·共时老化研究 | 第105-114页 |
·网络期刊数据库信息的老化规律 | 第114页 |
·结论 | 第114-116页 |
5 网络非正式交流学术信息的老化研究—以学术博客信息为例 | 第116-172页 |
·研究目标 | 第116-118页 |
·研究对象 | 第118-1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20页 |
·数据获取和处理工具 | 第120-141页 |
·数据统计和处理 | 第141-142页 |
·数据分析 | 第142-171页 |
·总体概况 | 第142-147页 |
·历时老化研究 | 第147-161页 |
·共时老化研究 | 第161-167页 |
·学术博客信息的老化规律 | 第167-171页 |
·结论 | 第171-172页 |
6 网络学术信息老化规律的应用 | 第172-184页 |
·基于网络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型 | 第172-175页 |
·基于网络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型的要素 | 第173页 |
·基于网络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型的特点 | 第173-175页 |
·网络学术信息的管理策略 | 第175-180页 |
·对图书馆等信息机构的网络学术信息的管理 | 第175-178页 |
·对博客、论坛、高校网站等信息的管理 | 第178-179页 |
·对网络学术信息获取工具—搜索引擎的管理 | 第179-180页 |
·网络学术信息开发与利用策略 | 第180-184页 |
·加强网络学术信息的开发和整合 | 第180-181页 |
·提高网络学术信息用户的信息素养 | 第181-184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84-187页 |
·总结 | 第184-185页 |
·思考与展望 | 第185-187页 |
附录 | 第187-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15页 |
图表索引 | 第215-218页 |
直接攻博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218-220页 |
致谢 | 第220-2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