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绪论 | 第14-3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4-18页 |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问题 | 第18-29页 |
三、研究方法与策略 | 第29-36页 |
四、内容框架和研究说明 | 第36-39页 |
第一章 案例叙述:反石化运动的传播过程及话语实践 | 第39-67页 |
第一节 厦门、漳州反PX事件及其传播过程 | 第39-51页 |
一、异地媒体披露下的厦门环境风险 | 第39-41页 |
二、网络、手机短信的风险传播效应 | 第41-44页 |
三、厦门"散步"风波中的公众话语与行动 | 第44-46页 |
四、公众座谈与迁址决策:媒介话语的"狂欢" | 第46-48页 |
五、漳州"散步"事件及PX项目的低调迁建 | 第48-51页 |
第二节 成都反PX事件的系统性消音 | 第51-59页 |
一、彭州石化:成都人的环境焦虑 | 第51-54页 |
二、"散步":成都人的行动话语 | 第54-56页 |
三、风险再论述:官民话语的对峙 | 第56-57页 |
四、汶川大地震后彭州石化议题的消音 | 第57-59页 |
第三节 广州反PX事件:建制内的行动与传播 | 第59-63页 |
一、广州南沙项目风险的公开化:"两会"论战与媒体发声 | 第59-61页 |
二、政府分歧:松动的权力缝隙与媒介报道空间 | 第61-62页 |
三、政府高调迁址与媒介宣传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7页 |
第二章 控制与反控制:反PX事件如何成为媒介议题 | 第67-89页 |
第一节 权力控制下的反PX事件议题 | 第68-77页 |
一、调动地方媒介,张大政府声音 | 第68-69页 |
二、压制和禁止异地媒介报道 | 第69-70页 |
三、监控和屏蔽新媒体传播 | 第70-71页 |
四、控制信源,全面消音 | 第71-77页 |
第二节 反控制策略:媒介设置反PX议题的战术 | 第77-86页 |
一、寻求机遇:外部政治机会和权力缝隙的把握 | 第78-81页 |
二、突围:异地媒介的介入 | 第81-83页 |
三、策略化叙事:环境风险框架的灵活运用 | 第83-85页 |
四、寻找权力支点:专家、知识分子的发言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第三章 "行进"中的话语冲突:事件转换中的媒介框架变迁 | 第89-112页 |
第一节 反石化议题架构的阶段性 | 第90-96页 |
一、厦门反PX议题架构的三个阶段 | 第90-93页 |
二、广州反石化议题的阶段性架构 | 第93-96页 |
第二节 反石化运动的媒介框架变迁 | 第96-107页 |
一、媒介框架类型及其变迁:以《南方周末》报道为例 | 第96-102页 |
二、媒介框架中的意识形态冲突 | 第102-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12页 |
第四章 再现的政治:"散步"报道的话语秩序 | 第112-141页 |
第一节 "风暴眼"中的本地媒介 | 第113-121页 |
一、新闻标题:过滤"散步"事实 | 第113-114页 |
二、消息来源:遮蔽"散步"主体 | 第114-116页 |
三、新闻框架:消解"散步"意义 | 第116-118页 |
四、社论话语:矮化"散步"行为 | 第118-121页 |
第二节 挑战:对本地媒介的"喊话"与抗议 | 第121-127页 |
一、来自网络空间的"喊话" | 第122-126页 |
二、异地记者的抗议 | 第126-127页 |
第三节 重构话语秩序:异地媒介如何言说"散步" | 第127-136页 |
一、引而不发:异地传媒对"散步"事件的策略化叙事 | 第128-130页 |
二、春秋笔法:媒介话语的悄然变调 | 第130-131页 |
三、集中再现:对"散步"行动者的正面言说与全新描摹 | 第131-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41页 |
结论 构建群体利益表达的公共话语空间 | 第141-148页 |
一、中国社会运动的媒介建构特征及其权力机制 | 第141-143页 |
二、群体利益表达的困境与传媒公共空间 | 第143-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0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60-161页 |
后记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