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产淀粉酶链霉菌D227的筛选与比较蛋白组学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0页
   ·链霉菌简介第9页
   ·α-淀粉酶简介第9-10页
   ·蛋白质组学第10-16页
     ·蛋白提取分离技术第11-14页
       ·等电聚焦第12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第12页
       ·荧光差异双向电泳技术第12-13页
       ·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第13-14页
     ·生物质谱技术第14-15页
     ·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第15-16页
   ·蛋白组学技术在α-淀粉酶分泌研究上的应用第16-17页
   ·蛋白组的展望第17-18页
   ·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第18-19页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产淀粉酶链霉菌菌株的筛选及产酶分析第20-29页
   ·材料第20-21页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20页
     ·样品第20页
     ·培养基第20页
     ·试剂第20-21页
     ·引物第21页
   ·方法第21-25页
     ·样品预处理第21页
     ·放线菌的分离与培养第21页
     ·放线菌的菌种挑选、纯化第21页
     ·淀粉水解效率第21-22页
       ·菌落直径测量第22页
       ·水解圈直径测量(使水解圈呈现,便于测量其直径)第22页
     ·16S rDNA模板制备第22-23页
       ·沸水法第22页
       ·链霉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2-23页
     ·链霉菌16S rDNA的PCR扩增第23-24页
     ·16S rDNA产物回收纯化第24页
     ·PCR产物测序第24页
     ·16S rDNA测序结果NCBI比对第24页
     ·菌种保藏第24-25页
   ·结果与分析第25-28页
     ·链霉菌菌株分离第25页
     ·链霉菌淀粉水解能力的比较第25-26页
     ·链霉菌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6页
     ·16S rDNA的PCR扩增结果第26-27页
     ·链霉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第27-28页
   ·结论与讨论第28-29页
第三章 不同碳源处理下链霉菌的比较蛋白组学分析第29-49页
   ·材料第29-31页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29页
     ·供试菌株第29页
     ·培养基第29-30页
     ·试剂第30-31页
   ·方法第31-39页
     ·链霉菌蛋白组提取培养基的选择第31页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1-32页
     ·蛋白提取材料的培养第32页
     ·材料碳源刺激第32页
     ·液体淀粉培养基中淀粉水解程度的定性第32-33页
     ·胞内蛋白的提取第33-34页
     ·蛋白定量第34页
     ·蛋白水化上样第34-35页
       ·单向胶的制备第35页
     ·等电聚焦第35-36页
     ·第二向垂直板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第36页
     ·胶条平衡第36页
     ·第二向垂直板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36-37页
     ·凝胶的染色与扫描第37页
     ·蛋白点数据分析第37页
     ·蛋白点的挖取与胶内酶解第37-38页
     ·酶解产物的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搜索第38页
     ·鉴定蛋白的Blast2Go分析第38-39页
   ·结果与分析第39-45页
     ·高氏一号培养基适合链霉菌蛋白组实验第39页
     ·链霉菌的生长曲线第39-40页
     ·扩大培养有利于获得足够的生物量第40页
     ·碳源刺激后,培养基中淀粉含量的变化第40-41页
     ·胞内蛋白提取时间的确定第41-42页
     ·电泳结果第42-44页
     ·蛋白MALDI-TOF-MS分析第44页
     ·通过鉴定的蛋白Blast2GO分析第44-45页
   ·结论与讨论第45-49页
     ·蛋白组研究中培养基的选择第45-46页
     ·材料制备与碳源刺激第46-47页
     ·蛋白提取时间的确定第47页
     ·特异表达蛋白点第47-49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49-51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49-50页
   ·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附录第55-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木薯抗旱相关microRNA的功能鉴定
下一篇:木薯生氰葡萄糖苷酶(Linamarase)基因的克隆表达和酶学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