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9页
   ·研究背景第21-22页
   ·研究对象第22-24页
     ·建筑教育本体研究第23页
     ·建筑教育发展历程第23-24页
   ·研究范围第24-26页
     ·本课题研究的空间范围---华南地区第24页
     ·研究的客体对象范围---华南理工大学第24-25页
     ·研究的时间范围---(1932 年-1966 年)第25-26页
   ·华南建筑教育研究现状第26-31页
     ·相关著作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第27-28页
     ·期刊文章研究第28-30页
     ·其他研究第30-31页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1-32页
   ·研究技术路线与架构第32-35页
   ·研究的关键性问题第35页
   ·研究价值第35-36页
   ·研究成果第36页
   ·研究创新之处第36-37页
     ·研究对象的创新第36-37页
     ·研究方法的创新第37页
     ·研究成果的创新第37页
   ·文章结构第37-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二章 国外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第39-61页
   ·学院派第40-45页
     ·布杂学院(巴黎美术学院)第41-43页
     ·宾夕法尼亚建筑学系第43-44页
     ·苏联的学院派建筑教育第44-45页
   ·现代主义设计教育第45-51页
     ·德意志制造联盟 (Deutscher Werkbund)第45-48页
     ·包豪斯第48-51页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51-52页
   ·TEAM X-反思国际现代主义建筑第52-57页
   ·日本早期的现代建筑教育第57-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三章 中国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第61-88页
   ·《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第63页
   ·《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第63-67页
   ·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开设建筑课程第67-68页
   ·中华民国教育部大学令第68-69页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第69-70页
   ·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第70-72页
   ·东北大学建筑系第72-73页
   ·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第73-74页
   ·私立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系第74-75页
   ·国立重庆大学建筑工程系第75-76页
   ·私立之江大学建筑系第76-77页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第77-78页
   ·香港早期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第78-80页
   ·解放后的中国建筑院校早期“老八校”第80-86页
     ·清华大学建筑系第81页
     ·同济大学建筑学系第81-82页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第82-83页
     ·天津大学建筑系第83-84页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第84-85页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第85页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第85-86页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第86页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四章 华南建筑教育创立与探索时期第88-167页
   ·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工程学系(1932-1933)第88-102页
     ·背景与历史沿革第88-91页
     ·教学体系第91-99页
       ·教学思想第91-92页
       ·教学计划第92-95页
       ·师资情况第95-99页
       ·学生情况第99页
     ·学术及科学研究第99-102页
       ·开启华南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第99-101页
       ·广东全省教育展览会第101-102页
   ·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1933-1938)第102-143页
     ·背景与历史沿革第102-103页
     ·教学体系第103-129页
       ·教学思想第104页
       ·教学计划第104-107页
       ·教材建设第107-111页
       ·教学方法第111页
       ·教学条件第111-112页
       ·师资情况第112-119页
       ·学生情况第119-129页
     ·学术科学研究第129-136页
       ·科研论文与著作第130-133页
       ·教授演讲第133-134页
       ·对外交流第134-136页
     ·建筑工程实践第136-143页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校园建筑设计第136-138页
       ·勷勤大学石榴岗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第138-142页
       ·其他建筑实践第142-143页
   ·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抗战时期(1938-1945)第143-165页
     ·背景与历史沿革第143-145页
     ·教学体系第145-161页
       ·教学思想第145页
       ·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第145-147页
       ·教学方法第147-148页
       ·师资情况第148-159页
       ·学生情况第159-161页
     ·学术及科学研究第161-162页
       ·举办展览第161-162页
       ·中英文论文竞赛第162页
     ·建筑工程实践第162-165页
   ·本章小结第165-167页
第五章 华南建筑教育定位与起步时期第167-439页
   ·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广州复课(1945-1952)第167-230页
     ·背景与历史沿革第167-171页
     ·教学体系第171-215页
       ·教学思想第171-173页
       ·教学计划第173-179页
       ·教材建设第179-180页
       ·教学方法第180-181页
       ·教学设施建设第181-182页
       ·师资情况第182-203页
       ·学生情况第203-215页
     ·学术科学研究第215-218页
       ·论文著作第215-217页
       ·举办、参与展览第217-218页
       ·访问交流第218页
     ·建筑工程实践第218-230页
       ·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第219-228页
       ·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工学院图书馆)第228-230页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建筑学系)(1952-1966)第230-436页
     ·背景与历史沿革第230-233页
     ·教学体系第233-359页
       ·教学思想第233-250页
       ·教学计划第250-276页
       ·教材建设第276-281页
       ·教学方法第281-288页
       ·师资情况第288-330页
       ·学生情况第330-359页
     ·学术科学研究第359-408页
       ·科研机构第359-367页
       ·展览会第367-368页
       ·调查测绘第368-373页
       ·民居调查与研究第373-380页
       ·举办校内座谈会与学术讨论会第380-381页
       ·科学报告会第381-383页
       ·学术论文与著作第383-398页
       ·设计竞赛第398-400页
       ·对外学术互访和交流第400-408页
     ·建筑工程实践第408-436页
       ·生产实践的机构第408-410页
       ·人民公社规划与建筑设计第410-418页
       ·典型工程实践第418-436页
   ·本章小结第436-439页
结论第439-460页
 一、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成就和特色第439-453页
  (一) “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华南建筑教育理念第439-440页
  (二) 教学成就与特色第440-443页
   (1)创立华南地区第一个大学级别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第441页
   (2)建立起以“全面型”建筑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标准第441页
   (3)建立了注重基础训练、重视建造技术、知识结构完备的课程体系第441-442页
   (4)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的建筑专业人才第442页
   (5)为华南建筑教育的后续发展积蓄了重要的人才基础第442-443页
  (三) 学术研究成就与特色第443-448页
   (1)开启了华南建筑教育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第443-444页
   (2)树立了注重调查,理性分析的学术研究传统第444-446页
   (3)确立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学术研究方向第446-447页
   (4)取得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建筑降温措施研究的丰硕成果第447-448页
  (四) 建筑实践成就与特色第448-450页
   (1)坚持功能实用、合理经济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第448-449页
   (2)广泛运用适应华南地区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降温措施第449-450页
  (五) 建立起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第450-453页
 二、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文化特质第453-458页
  (一)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呈现的开放多样性第453-454页
   (1)师资的开放性第453-454页
   (2)对外交流的开放性第454页
   (3)学科建设的多样性、全面性第454页
  (二)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包容并蓄性第454-455页
   (1)教学思想的包容性第454-455页
   (2)教学内容的兼容性第455页
  (三)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务实性第455-456页
   (1)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务实性第455-456页
   (2)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性第456页
  (四) 华南建筑教育的锐意创新性第456-458页
   (1)“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第456-457页
   (2)基于地域特色的学术科研创新性研究第457-458页
 三、结语第458-460页
参考文献第460-474页
附录第474-623页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历史沿革第474-475页
 附录.2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大事记第475-552页
 附录.3 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谭天宋生平第552-574页
 附录.4 调研访谈录第574-614页
  附 4.1 金振声访谈第574-581页
  附 4.2 陆元鼎、魏彦钧访谈第581-590页
   附 4.2.1 第一次访谈第581-587页
   附 4.2.2 第二次访谈第587-590页
  附 4.3 何镜堂访谈第590-599页
  附 4.4 蔡德道访谈第599-608页
  附 4.5 邓其生访谈第608-614页
 附录.5 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之历届系主任、院长第614-615页
 附录.6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之历届毕业生名单第615-622页
 附录.7 教师担任历界中国建筑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名单(1993 年以前)第622-62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23-624页
致谢第624-625页
附件第625页

论文共6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住宅价值模型的澳门高地积比住宅发展研究
下一篇:基于学生行为的大学校园集约化规划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