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澳门地少人多经济发展迅猛 | 第15-17页 |
·经济发展使澳门住宅价格急速上升 | 第17-18页 |
·澳门特有的城市管理模式 | 第18-1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住宅价值的重要性 | 第19页 |
·需要确立住宅价值模型为研究基础 | 第19-20页 |
·研究澳门高地积比住宅的重要性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住宅价值和高地积比的定义尚没有统一 | 第21页 |
·缺乏澳门住宅价值和地积比方面的专着 | 第21页 |
·国内外曾出现少量关于澳门住宅的文章 | 第21-22页 |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 | 第22页 |
·研究途径与方法 | 第22-24页 |
·综合性理论的研究 | 第22-23页 |
·数据收集、统计和评估 | 第23页 |
·调查法 | 第23页 |
·人物专访 | 第23-24页 |
·研究框架 | 第2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4-26页 |
·论文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首创性 | 第24-25页 |
·建立新的研究基础—住宅价值模型 | 第25页 |
·以多角度的分析方法进行论证 | 第25-26页 |
·完整的覆盖面和独到的观点 | 第26页 |
·相关概念以及辨析 | 第26-30页 |
·澳门住宅的划分 | 第26-27页 |
·地积比及相关内容的内涵 | 第27-29页 |
·本文研究的高地积比住宅类型分级 | 第29-30页 |
·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 | 第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澳门住宅发展概况与居住问题 | 第33-75页 |
·澳门住宅发展概况 | 第33-45页 |
·明清时期华人住宅 | 第33-39页 |
·明清时期葡萄牙人住宅 | 第39-42页 |
·工业港口经济时期住宅 | 第42-44页 |
·旅游博彩经济时期住宅 | 第44-45页 |
·澳门住宅类型及高地积比住宅的现状 | 第45-61页 |
·私人住宅 | 第45-47页 |
·公共房屋 | 第47-51页 |
·高地积比住宅的分布 | 第51-61页 |
·澳门的居住问题 | 第61-69页 |
·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经济总量增大 | 第61-65页 |
·经济总量和购买力的增加影响住宅价格 | 第65-66页 |
·澳门住宅土地十分有限 | 第66页 |
·澳门人口不断增长 | 第66-67页 |
·澳门新建住宅量少 | 第67-68页 |
·对住宅价值的判定持续增高 | 第68-69页 |
·城市发展面对的矛盾 | 第69-72页 |
·法律制度与发展的矛盾 | 第69-70页 |
·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 | 第70-71页 |
·澳门住宅市场泡沫严重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第三章 澳门住宅价值研究 | 第75-93页 |
·住宅价值的内涵 | 第75-80页 |
·价值与住宅价值 | 第75-76页 |
·广义的住宅价值--人的需要 | 第76-77页 |
·包含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 | 第77页 |
·包含主观价值理论的内容 | 第77-78页 |
·住宅价值具有多元性 | 第78-79页 |
·成交价格反映住宅价值 | 第79-80页 |
·使用者眼中的住宅价值 | 第80-85页 |
·满足使用者需求的使用价值 | 第80-81页 |
·促进资产增值的投资价值 | 第81-82页 |
·受文化影响的居住价值 | 第82-84页 |
·使用者的高层次居住体验 | 第84-85页 |
·开发者眼中的住宅价值 | 第85-89页 |
·实现经济收益的工具 | 第85-87页 |
·通过满足使用者需求来实现目标 | 第87-88页 |
·实现最小的消费者剩余和最大的生产者剩余 | 第88-89页 |
·城市公共管理者眼中的住宅价值 | 第89-91页 |
·能满足居民居住需求的财产 | 第89-90页 |
·实现财政收入和调控投资的功能 | 第90-91页 |
·实现城市管理的手段 | 第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3页 |
第四章 构建住宅价值模型 | 第93-218页 |
·住宅成本 C-COST | 第93-109页 |
·土地成本(C1) | 第93-98页 |
·设计与工程顾问费用(C2) | 第98-99页 |
·建造成本(C3) | 第99-102页 |
·交易成本(C4) | 第102-107页 |
·维护成本(C5) | 第107-109页 |
·需求的满足 R –REQUIREMENT FULFILMENT | 第109-157页 |
·建筑密度与容量越高(r1)满足程度越低 | 第109-113页 |
·城市管理的法律制度(r2)影响着需求的满足 | 第113-125页 |
·使用者的居住需求(r3) | 第125-135页 |
·满足基本舒适度(r4)的需求 | 第135-157页 |
·投资价值 I - INVESTMENT VALUE | 第157-167页 |
·法律制度与政策(i1)确保了住宅投资价值的地位 | 第158-161页 |
·经济环境(i2)强化了住宅投资价值持续增长的预期 | 第161-164页 |
·投资意欲(i3)支撑住宅投资价值的实现 | 第164-165页 |
·套型设计的配合(i4)有利于增加住宅投资价值 | 第165-167页 |
·文化价值 C – CULTURE VALUE | 第167-187页 |
·特有的城市形象(c1)产生独特文化价值 | 第168-174页 |
·不同的建筑形式(c2)反映不同的文化价值 | 第174-178页 |
·文化认同(c3)决定住宅文化价值的形成 | 第178-180页 |
·文化保护(c4)保护了文化价值抑制了土地价值 | 第180-187页 |
·愉悦价值 H – HAPPINESS VALUE | 第187-208页 |
·居住环境品质主导着愉悦价值 | 第187-188页 |
·基本品质因素(h1)满足基本的生理感受 | 第188-197页 |
·中层次品质因素(h2)注重住宅的良性延续 | 第197-203页 |
·高层次品质因素(h3)把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 | 第203-206页 |
·劣品质(h4)带来负面价值 | 第206-208页 |
·构建住宅价值模型 V = RICH * C | 第208-214页 |
·住宅价值的数学模型的组成 | 第209-210页 |
·住宅价值模型的运用 | 第210-211页 |
·住宅价值模型中的系数比 | 第211-212页 |
·从住宅价值系数获得的资讯 | 第212页 |
·住宅价值模型的应用范例 | 第212-214页 |
·小结 | 第214页 |
参考文献 | 第214-218页 |
第五章 以住宅价值解读高地积比住宅的必要性 | 第218-255页 |
·高地积比提高成本(C)效益 | 第218-229页 |
·整体成本上需要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 第218-220页 |
·利用高地积比改良城市空间的效益 | 第220-226页 |
·扩充街道(小投入)能有效提高地积比(大产出) | 第226-228页 |
·资源共享驱使选择高地积比 | 第228-229页 |
·高地积比促进需求获得满足(R) | 第229-236页 |
·满足住宅数量需求最直接的选择 | 第229-232页 |
·高地积比与离岛都市化的轨迹相吻合 | 第232-234页 |
·高地积比住宅能与服务设施相协调 | 第234-236页 |
·高地积比抑制投资价值(I)的增加 | 第236-238页 |
·新法律提高土地价值降低投资价值 | 第236-237页 |
·高地积比使单位住宅投资价值降低 | 第237页 |
·高地积比有利于抑制投机 | 第237-238页 |
·高地积比推动文化价值(C)的演进 | 第238-247页 |
·有利于维持 15~45 分钟生活圈的文化 | 第238-239页 |
·促进新现代文化价值的产生 | 第239-241页 |
·推动法律建设协调历史文化遗产保育 | 第241-247页 |
·高地积比以提高生活品质增加愉悦价值(H) | 第247-253页 |
·交通疏导能力达到便利性要求 | 第247-248页 |
·高地积比令更多的住户获得中层次环境品质 | 第248-251页 |
·参与住宅管理获得高层次环境品质 | 第251-253页 |
·小结 | 第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255页 |
第六章 如何通过适度高地积比实现住宅价值最优化 | 第255-306页 |
·适度高地积比降低各项资源利用的成本 | 第255-263页 |
·以城市规划管控土地成本 | 第255-256页 |
·适度规划高地积比区提高土地效益 | 第256-259页 |
·调控土地价格避免堕入高地价怪圈 | 第259-261页 |
·发挥新填海区的作用 | 第261-262页 |
·以高地积比优化住宅建造成本 | 第262页 |
·以“住宅发展密度区”均衡社会设施和资源 | 第262-263页 |
·满足各方面需求达到更高的价值 | 第263-274页 |
·高地积比的选址 | 第263-269页 |
·综合配置区域设施 | 第269-270页 |
·保证使用功能达到舒适度标准 | 第270-271页 |
·优化道路宽度 | 第271-272页 |
·更新航空设施规划 | 第272页 |
·以公共房屋满足基层需求 | 第272-274页 |
·维持稳定的投资价值 | 第274-278页 |
·增加住宅数量抑制投资价值增长 | 第274-275页 |
·高地积比率与低覆盖率相配合 | 第275页 |
·大幅提高公共房屋数量平抑投资价值 | 第275-276页 |
·加重交易成本抑制投机行为 | 第276-277页 |
·延续以税务调节私人住宅交易 | 第277-278页 |
·保证文化价值的延续与发展 | 第278-281页 |
·以法律保护文化价值 | 第278-279页 |
·维持原有人文文化的住宅分布模式 | 第279-280页 |
·为文化保护区域注入生命力 | 第280-281页 |
·平衡文物保育和私产发展 | 第281页 |
·提高品质获得更大的愉悦价值 | 第281-287页 |
·成立业主委员会实行有效管理 | 第281-282页 |
·以专业标准提高住宅品质 | 第282-284页 |
·制定综合措施控制高地积比区域的空气污染 | 第284-285页 |
·城市空间与空气流通 | 第285-286页 |
·高地积比住宅区的环境保护规划 | 第286页 |
·制定住宅性能认定制度 | 第286-287页 |
·适度高地积比住宅发展的制度化与指标化 | 第287-304页 |
·推动建筑法理发展 | 第287-292页 |
·从亚洲城市地积比指标中获取经验 | 第292-297页 |
·建立符合住宅环境品质的区域管理 | 第297-299页 |
·以宜居为住宅环境的宗旨 | 第299-301页 |
·建立指标化管理的执行、监督和保障机制 | 第301-304页 |
·小结 | 第304页 |
参考文献 | 第304-306页 |
总论 | 第306-309页 |
参考文献 | 第309-317页 |
附录1 | 第317-319页 |
附录2 | 第319-320页 |
附录3 | 第320-322页 |
附录4 | 第322-325页 |
附录5 | 第325-335页 |
附录6 | 第335-3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38-339页 |
致谢 | 第339-341页 |
附件 | 第3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