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集约化态势 | 第14-16页 |
·中国大学校园发展的集约化必然 | 第16-17页 |
·研究概况综述 | 第17-21页 |
·论文研究对象 | 第17页 |
·论文研究范围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研究目标、方法与框架 | 第21-25页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大学校园集约化的基础研究 | 第25-57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集约 | 第25页 |
·校园 | 第25-26页 |
·校园集约化 | 第26-27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校园规划理论 | 第27-29页 |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 | 第29-31页 |
·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 第31-32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规划发展历程 | 第32-47页 |
·国外战后三十年大学演变的集约化趋势 | 第32-43页 |
·中国大学校园发展的集约化探索历程 | 第43-47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发展的动因分析 | 第47-56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发展的表层动因 | 第48-53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发展的深层动因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学生行为模式影响下的大学校园集约化分析 | 第57-76页 |
·大学学生基本行为模式分析 | 第57-67页 |
·大学学生的校园需求 | 第58-61页 |
·大学学生的校园行为类型 | 第61-62页 |
·大学学生的校园行为方式 | 第62-64页 |
·大学学生的校园行为特征 | 第64-65页 |
·大学学生的校园行为惯性 | 第65-67页 |
·中国部分大学校园建设现状与学生行为的常见矛盾 | 第67-72页 |
·校园规模与学生行为方式的不适应 | 第68-69页 |
·功能分区与学生行为效率的不适应 | 第69-70页 |
·校园交通与学生行为安全的不适应 | 第70-71页 |
·异化空间与学生行为舒适的不适应 | 第71-72页 |
·基于学生行为需求的校园集约化规划思考 | 第72-75页 |
·实现学生的外延需求——校园集约化的校城互动 | 第72-73页 |
·创造学生的理想社区——校园集约化的规划体系 | 第73-74页 |
·激发学生的多样交流——校园集约化的功能复合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大学校园集约化的校城互动策略 | 第76-116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的校城互动内涵 | 第76-79页 |
·校城互动与大学校园集约化关系 | 第76页 |
·校城互动的大学校园集约化特征 | 第76-78页 |
·校城互动的大学校园集约化方式 | 第78-79页 |
·回归城市的大学集约化选址 | 第79-91页 |
·中外大学与城市区位分析 | 第79-81页 |
·学生行为需求下的大学回归 | 第81-83页 |
·大学重返城市的发生方式 | 第83-86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选址策略 | 第86-91页 |
·大学与城市社区的集约化融合 | 第91-103页 |
·大学与社区集约融合的主体意义 | 第92-94页 |
·大学与社区集约融合的学生行为意义 | 第94-95页 |
·大学与社区集约融合的主要规划障碍 | 第95-96页 |
·大学与社区集约融合的规划策略 | 第96-103页 |
·大学与城市联动的集约化创业 | 第103-114页 |
·大学创业行为内涵 | 第104-105页 |
·创业型大学的兴起 | 第105-112页 |
·大学创业空间的集约化规划 | 第112-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五章 大学校园集约化的空间组织策略 | 第116-193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空间组织的行为影响因素 | 第116-117页 |
·校园规模的行为适应 | 第116页 |
·空间结构的行为活力 | 第116-117页 |
·外部空间的行为引力 | 第117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的规模适应 | 第117-134页 |
·大学校园规模现状及分类 | 第117-124页 |
·集约化大学校园规模适应要素 | 第124-125页 |
·集约规划的学生邻里单元概念 | 第125-130页 |
·不同校园规模的学生邻里适应策略 | 第130-134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的空间结构 | 第134-171页 |
·集约化大学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 第134-137页 |
·集约化大学空间结构的组织模式 | 第137-144页 |
·集约化大学空间结构的形态 | 第144-171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的外部空间 | 第171-191页 |
·校园外部空间的学生行为特点 | 第172-174页 |
·集约化大学外部空间的设计限制 | 第174-175页 |
·集约化大学外部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175-178页 |
·集约化大学外部空间的设计策略 | 第178-191页 |
·本章小结 | 第191-193页 |
第六章 大学校园集约化的交通体系策略 | 第193-226页 |
·大学校园学生的交通行为特征 | 第193-194页 |
·时段阵发特性 | 第193页 |
·步行为主特征 | 第193-194页 |
·出行群体特征 | 第194页 |
·通勤方式多元特征 | 第194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的交通问题分析 | 第194-197页 |
·大学校园交通的常见问题 | 第194-196页 |
·集约化大学交通的优势与矛盾 | 第196-197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交通体系的规划原则 | 第197-199页 |
·容量控制的交通管理 | 第197-198页 |
·效率疏导的交通组织 | 第198页 |
·步行校园的交通设计 | 第198-199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的交通管理策略 | 第199-203页 |
·建立交通需求管理体系 | 第199-200页 |
·完善校内公共交通服务 | 第200-201页 |
·强化教育与执法管理 | 第201-203页 |
·推行收费及奖励机制 | 第203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的交通组织策略 | 第203-208页 |
·提高道路疏导能力 | 第203-206页 |
·复合停车用地布局 | 第206页 |
·衔接城市公共交通 | 第206-207页 |
·网络辅助通勤支持 | 第207-208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的交通设计策略 | 第208-224页 |
·集约化大学机动车交通设计 | 第209-215页 |
·集约化大学非机动车交通设计 | 第215-218页 |
·集约化大学校园步行交通设计 | 第218-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24-226页 |
第七章 大学校园集约化的功能复合策略 | 第226-253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功能复合的学生行为意义 | 第226-228页 |
·必要行为效率性 | 第226-227页 |
·交往行为全时性 | 第227页 |
·创新行为激发性 | 第227-228页 |
·内化行为培育性 | 第228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功能复合的影响因素 | 第228-230页 |
·管理决策因素 | 第228-229页 |
·学生使用因素 | 第229页 |
·投资经济因素 | 第229-230页 |
·技术手段因素 | 第230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功能复合的原则 | 第230-232页 |
·满足学生行为的原则 | 第230-231页 |
·城市外延效应的原则 | 第231页 |
·功能复合适宜的原则 | 第231页 |
·整体效益权衡的原则 | 第231-232页 |
·大学校园集约化功能复合的设计策略 | 第232-252页 |
·整构同质功能的共享复合 | 第232-242页 |
·延续交往行为的时间复合 | 第242-246页 |
·完善功能需求的素质复合 | 第246-250页 |
·灵活空间更替的多义复合 | 第250-252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253页 |
第八章 中国大学校园集约化规划展望 | 第253-259页 |
·从分散到系统——“两观三性”理念的校园集约化规划 | 第253-255页 |
·“两观三性”理论概述 | 第253-254页 |
·“两观三性”理论的集约化规划思考 | 第254-255页 |
·从失落到复活——既有校园集约更新的发展 | 第255-257页 |
·既有校园集约更新的重点 | 第255-256页 |
·既有校园集约更新的方法 | 第256-257页 |
·从校园到城市——校园集约化未来初探 | 第257-259页 |
·信息化时代的未来校园 | 第257-258页 |
·校园集约于城市的展望 | 第258-259页 |
结论 | 第259-261页 |
附录:国内外大学校园集约化规划案例 | 第261-279页 |
参考文献 | 第279-28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85-286页 |
致谢 | 第286-287页 |
附件 | 第2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