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2章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解析 | 第13-20页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 第13-14页 |
·工学结合的界定 | 第13页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 | 第13-14页 |
·部分国外工学结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第14-16页 |
·英国的“三明治”(Sandwich Program)模式 | 第14-15页 |
·德国“双元制”(German Dual System)模式 | 第15页 |
·美国“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模式 | 第15-16页 |
·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模式 | 第16页 |
·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 第16-18页 |
·订单式模式 | 第17-18页 |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 第18页 |
·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 | 第18页 |
·先进经验的启示 | 第18-20页 |
第3章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 | 第20-25页 |
·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 第20-21页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 第21-25页 |
·构建了“全过程、多形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 第21-22页 |
·形成了具有引领和示范效果的人才培养模式 | 第22页 |
·形成互利共赢、充满活力的校企合作机制 | 第22-23页 |
·构建了有利于高端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 | 第23页 |
·建有完善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 第23页 |
·坚持专业技能培养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驾齐驱 | 第23-25页 |
第4章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面临的新问题 | 第25-33页 |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结合过程中衔接不理想 | 第25页 |
·负担过于沉重 | 第25-26页 |
·各专业发展的不均衡 | 第26-27页 |
·学生的思想认识不高 | 第27页 |
·安全保障不到位 | 第27-28页 |
·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认识不到位 | 第28页 |
·内部环境存在不利因素 | 第28-29页 |
·存在自身利益至上的问题 | 第29页 |
·积极性不高 | 第29-30页 |
·外部环境的问题 | 第30-33页 |
·缺乏政策法规依据 | 第30-31页 |
·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意识不强 | 第31页 |
·其他方面 | 第31-33页 |
第5章 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几点建议 | 第33-44页 |
·发挥学校在工学结合中的重要作用 | 第33-38页 |
·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 | 第33-35页 |
·建立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 第35-36页 |
·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发展模式 | 第36页 |
·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 | 第36-38页 |
·发挥企业作为工学结合的主体作用 | 第38-40页 |
·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 第38-39页 |
·增强企业合作意识 | 第39页 |
·提高自身合作能力 | 第39-40页 |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与宏观调控作用 | 第40-44页 |
·加强政府立法 | 第40-42页 |
·成立专门的管理和指导机构 | 第42页 |
·大力支持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创新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