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之间--教学的此境与彼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8页 |
引论 | 第18-3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三、文献研究综述 | 第22-29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30-33页 |
六、论文的理论框架及创新之处 | 第33-35页 |
第一章 “有”“无”之理论阐释 | 第35-58页 |
第一节 “有”的内涵 | 第35-45页 |
一、“有”即此在 | 第36页 |
二、“有”即本源 | 第36-39页 |
三、“有”即本体 | 第39-45页 |
第二节 “无”的内涵 | 第45-51页 |
一、“无”即彼在 | 第46页 |
二、“无”即本源 | 第46-47页 |
三、“无”即本体 | 第47-51页 |
第三节 “有”“无”关系 | 第51-54页 |
一、“有”“无”对立 | 第51页 |
二、“有”“无”同一 | 第51-53页 |
三、“有”“无”转化 | 第53-54页 |
第四节 “有”“无”理论的教学论价值 | 第54-58页 |
一、本体论价值 | 第54-55页 |
二、认识论价值 | 第55-56页 |
三、价值论价值 | 第56-58页 |
第二章 “有”——教学的此境 | 第58-75页 |
第一节 教学“有”的内涵与类别 | 第58-66页 |
一、教学“有”的内涵界定 | 第58-60页 |
二、教学“有”的类别 | 第60-66页 |
第二节 教学“有”的基本要素 | 第66-75页 |
一、教师——责任性、干预性的主体 | 第66-68页 |
二、学生——目的性、发展性的主体 | 第68-71页 |
三、教学内容——不同于课程的客体 | 第71-72页 |
四、教学手段——中介性、适应性的客体 | 第72-75页 |
第三章 “无”—教学的彼境 | 第75-97页 |
第一节 教学“无”的内涵 | 第75-76页 |
一、“无”——教学的本体 | 第75-76页 |
二、“无”——教学的境界 | 第76页 |
第二节 教学理想的意蕴阐释 | 第76-84页 |
一、理想的内涵与特性 | 第77-80页 |
二、教学理想的内涵 | 第80-82页 |
三、教学理想与理想的教学 | 第82页 |
四、教学理想与教学价值 | 第82-83页 |
五、教学理想与教学观念 | 第83-84页 |
第三节 教学理想的特性 | 第84-92页 |
一、超前性 | 第84-86页 |
二、批判性 | 第86-87页 |
三、主观性 | 第87页 |
四、完美性 | 第87-88页 |
五、教育性 | 第88-92页 |
第四节 教学理想的形成动因 | 第92-97页 |
一、人的“自由”发展需要 | 第92-95页 |
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 第95页 |
三、教学的乌托邦品质 | 第95-97页 |
第四章 从“有”至“无”——教学此境至彼境的发展 | 第97-120页 |
第一节 教学现实到教学理想:超越 | 第97-112页 |
一、中国教学现实超越教学理想的历时性研究 | 第99-104页 |
二、西方教学现实超越教学理想的历时性研究 | 第104-111页 |
三、对教学现实超越教学理想的现实思考 | 第111-112页 |
第二节 教学“有”的现实状况分析 | 第112-115页 |
一、教学的功利化追求对教学理想的疏离 | 第112-113页 |
二、教学的低俗化倾向对教学理想的疏离 | 第113-114页 |
三、教学的无根化状态对教学理想的疏离 | 第114-115页 |
第三节 教学现实到教学理想:归因 | 第115-120页 |
一、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 | 第116页 |
二、社会现实因素的制约 | 第116-117页 |
三、教学自身的渐进发展与服务社会功能的互动 | 第117-120页 |
第五章 从“无”至“有”——教学彼境向此境的转化 | 第120-137页 |
第一节 教学理想到教学现实:理性诠释 | 第120-123页 |
一、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必要性 | 第120-121页 |
二、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必然性 | 第121页 |
三、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可能性 | 第121-123页 |
四、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现实性 | 第123页 |
第二节 教学理想到教学现实:转化 | 第123-132页 |
一、中国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历时性研究 | 第123-127页 |
二、西方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历时性研究 | 第127-132页 |
第三节 教学理想到教学现实:价值追寻 | 第132-137页 |
一、教学求“真” | 第133-134页 |
二、教学求“善” | 第134页 |
三、教学立“美” | 第134-137页 |
第六章 “有”“无”之间:永恒的趋近 | 第137-150页 |
第一节 “有”“无”之间的转化是教学的规律性表现 | 第137-140页 |
一、教学理想对教学现实的观照 | 第137-138页 |
二、教学现实向教学理想的跃迁 | 第138-139页 |
三、教学理想与教学现实的互动 | 第139-140页 |
第二节 “有”“无”之间转化的两极弊端 | 第140-146页 |
一、教学理想对教学现实的遗忘 | 第140-143页 |
二、教学现实对教学理想的遮蔽 | 第143-146页 |
第三节 走向自由:教学“有”“无”的自我超越 | 第146-150页 |
一、关注人的发展 | 第146页 |
二、教学理想引领 | 第146-147页 |
三、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不断趋近 | 第147-148页 |
四、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动态发展 | 第148页 |
五、走向真、善、美统一的自由 | 第148-150页 |
结束语 | 第150-1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3-172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72-173页 |
后记 | 第173-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