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8页 |
| 1 长臂虾科概述 | 第14-40页 |
| ·长臂虾科的历史演变 | 第14-15页 |
| ·长臂虾科的分类地位 | 第15-16页 |
| ·长臂虾科的主要形态特征 | 第16页 |
| ·长臂虾科的种类与分布 | 第16-28页 |
| ·长臂虾亚科的种类与分布 | 第17-19页 |
| ·隐虾亚科的种类与分布 | 第19-28页 |
| ·长臂虾科研究进展 | 第28-40页 |
| ·形态分类学研究进展 | 第29-35页 |
| ·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 第35-40页 |
| 2 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方法概述 | 第40-45页 |
| ·分子系统发育的优势与问题 | 第40-41页 |
| ·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常用的分子标记 | 第41-42页 |
| ·系统进化树构建的一般步骤 | 第42页 |
| ·分子系统进化树构建的主要方法 | 第42-45页 |
| ·距离矩阵法(Distance matrix method) | 第43页 |
| ·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ethod,MP) | 第43-44页 |
| ·最大似然法(Maximu likelihood method,ML) | 第44页 |
| ·贝叶斯推断法(Bayesian inference,BI) | 第44-45页 |
| 3 长臂虾科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5-48页 |
| ·长臂虾科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目的 | 第45-46页 |
| ·长臂虾科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意义 | 第46-48页 |
| 第二章 叶颚虾科、膜角虾科与隐虾亚科系统分类地位分析 | 第48-72页 |
| 1 前言 | 第48-4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7页 |
| ·研究材料 | 第49-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56页 |
| ·样本总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50页 |
| ·目标基因片段 PCR 扩增 | 第50-55页 |
| ·从 PCR 扩增反应产物中回收目的 DNA 片段 | 第55页 |
| ·使用单克隆的方法扩增目的条带 | 第55-56页 |
| ·目的条带测序 | 第56页 |
| ·序列处理与系统发育分析 | 第56-57页 |
| ·序列校对与多重比对 | 第56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56-57页 |
| 3 实验结果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 第57-61页 |
| ·实验结果 | 第57页 |
| ·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 第57-61页 |
| 4 讨论 | 第61-69页 |
| ·叶颚虾科、膜角虾科与隐虾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61-67页 |
| ·叶颚虾科、膜角虾科与隐虾亚科分子系统演化中的紧密关系 | 第61-62页 |
| ·叶颚虾科、膜角虾科与隐虾亚科幼体形态上的相似性 | 第62-65页 |
| ·叶颚虾科、膜角虾科与隐虾亚科生态位及成体形态的相似性 | 第65-67页 |
| ·拟贝隐虾科系统分类地位 | 第67-69页 |
| ·隐虾亚科内部种属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69页 |
| 5 小结 | 第69-72页 |
| 第三章 印度-西太平洋海域隐虾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 第72-108页 |
| 1 前言 | 第72-7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3-84页 |
| ·研究材料 | 第73-74页 |
| ·实验方法 | 第74-83页 |
| ·样本总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74页 |
| ·目标基因片段 PCR 扩增 | 第74-81页 |
| ·从 PCR 扩增反应产物中回收目的 DNA 片段 | 第81-82页 |
| ·使用单克隆的方法扩增目的条带 | 第82页 |
| ·目的条带测序 | 第82-83页 |
| ·序列处理与系统发育分析 | 第83-84页 |
| ·序列校对与多重比对 | 第83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83-84页 |
| 3 实验结果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 第84-89页 |
| ·实验结果 | 第84页 |
| ·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 第84-89页 |
| 4 系统演化讨论 | 第89-106页 |
| ·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比较 | 第89-95页 |
| ·系统进化树中与刺胞动物(Cnidarian)共栖的隐虾类 | 第95-96页 |
| ·系统进化树中与棘皮动物(Echinoderm)共栖的隐虾类 | 第96-99页 |
| ·与双壳类(Bivalvia)或海鞘类(Ascidiacea)共栖的隐虾类 | 第99-100页 |
| ·与海绵动物(Porifera)或海鞘类(Ascidiacea)共栖的隐虾类 | 第100-101页 |
| ·物种形成(Speciation)、多样化(diversification)与共栖生活方式 | 第101-106页 |
| 5 小结 | 第106-108页 |
| 第四章 应用 16S rRNA 和 H3 基因初步探索长臂虾科两亚科间系统发育关系 | 第108-118页 |
| 1 前言 | 第108-10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2页 |
| ·研究材料 | 第109-1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0-112页 |
| 3 系统发育分析与结果 | 第112-116页 |
| 4 讨论 | 第116-117页 |
| 5 小结 | 第117-11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2页 |
| 1 长臂虾科系统发育研究总结 | 第118-121页 |
| ·叶颚虾科、膜角虾科与隐虾亚科系统分类地位分析结论 | 第118-119页 |
| ·印度-西太平洋海域隐虾类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论 | 第119-120页 |
| ·长臂虾科两亚科间系统发育分析结论 | 第120-121页 |
| 2 长臂虾科分类学研究展望 | 第121-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42页 |
| 作者简历 | 第142-14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