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天津驻军研究(1368-1840)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绪论 | 第16-25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6-1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20-21页 |
四、选题依据、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21-25页 |
第一章 明代天津地区卫所驻军与其它 | 第25-62页 |
第一节 明代天津地区的卫所设置 | 第25-32页 |
第二节 明代天津地区卫所军官 | 第32-55页 |
一、明代天津地区卫所军官人数研究 | 第32-36页 |
二、明代天津地区卫所军官祖贯研究 | 第36-55页 |
第三节 明代天津地区卫所军士研究 | 第55-58页 |
第四节 明代天津地区的民兵与达军 | 第58-62页 |
一、民兵 | 第58-60页 |
二、达军 | 第60-62页 |
第二章 明代营兵制下的天津地区驻军 | 第62-103页 |
第一节 营兵制下的天津军队 | 第62-73页 |
一、主兵 | 第62-69页 |
二、客兵 | 第69-73页 |
第二节 禾津营兵文职指挥官员 | 第73-90页 |
一、巡抚 | 第73-77页 |
二、兵备道 | 第77-90页 |
第三节 天津营兵武职指挥官员 | 第90-100页 |
一、蓟州镇守 | 第90-93页 |
二、总兵 | 第93-94页 |
三、参将 | 第94-97页 |
四、守备 | 第97-100页 |
第四节 天津监军官员 | 第100-103页 |
一、监军御史 | 第100-101页 |
二、监军道 | 第101-102页 |
三、监军内臣 | 第102-103页 |
第三章 明代天津地区军队承担的任务 | 第103-167页 |
第一节 作战 | 第103-112页 |
一、“靖难”之役中天津地区的战事 | 第103-104页 |
二、征刘六、刘七 | 第104-106页 |
三、征徐鸿儒 | 第106-107页 |
四、征孔有德 | 第107-109页 |
五、明末天津地区的战事 | 第109-112页 |
第二节 防海 | 第112-126页 |
一、洪武至万历前期 | 第113-115页 |
二、援朝御倭战争时期 | 第115-121页 |
三、万历后期至崇祯时期 | 第121-126页 |
第三节 屯田 | 第126-138页 |
一、明代天津地区军事屯田的开端 | 第126-127页 |
二、明代天津地区军事屯田的发展 | 第127-129页 |
三、明代天津地区军事屯田的废坏 | 第129-133页 |
四、明末天津地区军事屯田的勃兴 | 第133-138页 |
第四节 物资运输 | 第138-144页 |
一、漕运 | 第138-140页 |
二、关运与鲜运 | 第140-144页 |
第五节 班操 | 第144-155页 |
一、京操 | 第144-151页 |
二、入卫蓟镇 | 第151-154页 |
三、戍守其它地区 | 第154-155页 |
第六节 各项差役 | 第155-167页 |
一、差役种类 | 第155-165页 |
二、差役之弊 | 第165-167页 |
第四章 明代天津地区武器装备 | 第167-178页 |
第一节 明代天津地区武器 | 第167-171页 |
第二节 明代天津地区军马 | 第171-178页 |
第五章 明代天津地区军事工程 | 第178-201页 |
第一节 城池 | 第178-194页 |
一、天津卫城 | 第178-186页 |
二、静海县城 | 第186-187页 |
三、武清县城 | 第187-189页 |
四、宝坻县城 | 第189-192页 |
五、蓟州城 | 第192-193页 |
六、河西务城 | 第193-194页 |
第二节 明代天津海防工事 | 第194-195页 |
第三节 明代蓟州边墙 | 第195-201页 |
第六章 明代天津地区军事后勤保障 | 第201-236页 |
第一节 军饷来源 | 第201-222页 |
一、屯粮 | 第201-204页 |
二、民运 | 第204-208页 |
三、京运 | 第208-215页 |
四、盐粮与盐课 | 第215-219页 |
五、漕运 | 第219-221页 |
六、其它地区协济 | 第221-222页 |
第二节 军饷管理 | 第222-227页 |
第三节 军饷发放 | 第227-236页 |
一、军饷发放标准 | 第227-232页 |
二、赏赐 | 第232-233页 |
三、军饷发放存在问题 | 第233-236页 |
第七章 清代天津地区驻军 | 第236-276页 |
第一节 清代对明代军制的改革 | 第236-242页 |
一、卫所制度的变革 | 第236-237页 |
二、军事领导官职的变革 | 第237-242页 |
第二节 清代天津地区驻防八旗 | 第242-254页 |
一、宝坻驻防营 | 第242-244页 |
二、天津水师营 | 第244-254页 |
第三节 清代天津地区绿营兵 | 第254-276页 |
一、天津镇 | 第254-269页 |
二、天津河标营 | 第269-271页 |
三、蓟州绿营 | 第271-276页 |
第八章 清代天津地区军队承担的任务 | 第276-287页 |
第一节 防海 | 第276-281页 |
第二节 作战 | 第281-282页 |
第三节 维护治安 | 第282-283页 |
第四节 各项差役 | 第283-287页 |
一、护河之役 | 第283-284页 |
二、防守之役 | 第284-285页 |
三、捕蝗之役 | 第285-287页 |
第九章 清代天津地区军队武器装备 | 第287-292页 |
第一节 清代天津地区武器 | 第287-288页 |
第二节 清代天津地区军马 | 第288-292页 |
第十章 清代天津地区军事工程 | 第292-299页 |
第一节 城池 | 第292-296页 |
一、天津卫城、州城、府城 | 第292-294页 |
二、其它城池 | 第294-296页 |
第二节 其它军事设施 | 第296-299页 |
第十一章 清代天津地区军饷供应 | 第299-310页 |
第一节 米粮来源 | 第299-302页 |
一、天津漕运 | 第299-300页 |
二、蓟运粮 | 第300-302页 |
第二节 饷银来源 | 第302-305页 |
一、藩库收入 | 第302页 |
二、生息银 | 第302-304页 |
三、杂项收入 | 第304-305页 |
第三节 军饷发放 | 第305-310页 |
一、发放制度 | 第305-306页 |
二、八旗兵军饷 | 第306-307页 |
三、绿营兵军饷 | 第307-308页 |
四、赏赐与抚恤 | 第308-310页 |
第十二章 明清军事对天津地区发展的贡献与影响 | 第310-325页 |
第一节 军事对天津教育的贡献 | 第310-322页 |
一、卫学 | 第310-319页 |
一、武学 | 第319-322页 |
第二节 军事对天津社会风气的影响 | 第322-323页 |
第三节 军事对天津区域格局的影响 | 第323-325页 |
结论 | 第325-328页 |
参考文献 | 第328-335页 |
致谢 | 第335-336页 |
个人简历 | 第3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