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君臣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导论 | 第13-26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三 视角与思路 | 第19-23页 |
四 框架分析 | 第23-26页 |
第一章 影响君臣关系的哲理性因素 | 第26-46页 |
第一节 天君关系确立的哲学依据 | 第26-33页 |
·天立人君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君受天命的神秘色彩 | 第29-33页 |
第二节 天象变化与君臣关系举例 | 第33-37页 |
·日月的变化 | 第34页 |
·行星的变化 | 第34-36页 |
·流星的出现 | 第36页 |
·彗星的出现 | 第36-37页 |
第三节 五行变化与君臣关系举例 | 第37-46页 |
·五德始终 | 第38-39页 |
·金失其性 | 第39-40页 |
·木失其性 | 第40-41页 |
·水失其性 | 第41-42页 |
·火失其性 | 第42-43页 |
·土失其性 | 第43-46页 |
第二章 影响君臣关系的伦理性因素 | 第46-73页 |
第一节 仁义、礼乐对君臣关系的道德规范 | 第46-52页 |
·“仁义,其教之本乎” | 第46-49页 |
·“礼者,所以正身也” | 第49-52页 |
第二节 忠惠、孝悌对君臣关系的行为规范 | 第52-73页 |
·君惠与臣忠的政治准则 | 第52-62页 |
·子孝与事君的价值依归 | 第62-69页 |
·忠孝合一与忠孝难两全 | 第69-73页 |
第三章 影响君臣关系的制度性因素 | 第73-96页 |
第一节 君臣关系制度性因素的几个层面 | 第73-76页 |
·政治称谓 | 第73-74页 |
·权力分配 | 第74页 |
·礼制内容 | 第74-75页 |
·法令内容 | 第75页 |
·君臣之喻 | 第75-76页 |
第二节 君权与中枢权力的博弈 | 第76-96页 |
·君主强权下的治巨方略 | 第76-94页 |
·中枢机构对君权的制约 | 第94-96页 |
第四章 影响君臣关系的利益性因素 | 第96-112页 |
第一节 君臣关系利益性因素的几个层面 | 第97-101页 |
·政治功名 | 第97页 |
·政治权力 | 第97-99页 |
·政治形势 | 第99页 |
·物质利益 | 第99-100页 |
·生计问题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实现政治利益的方式 | 第101-112页 |
·无为而治的统治方式 | 第101-103页 |
·“武有七德,先之以安民” | 第103-107页 |
·任用酷吏与刑用轻典 | 第107-112页 |
第五章 隋朝几种特殊的君臣关系 | 第112-152页 |
第一节 君主与前朝宗室的君臣关系 | 第112-123页 |
·隋与北周:篡周与尽殄之 | 第112-114页 |
·隋与后梁:废梁与区别之 | 第114-117页 |
·隋与后陈:并陈与保全之 | 第117-121页 |
·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君主与周边民族的君臣关系 | 第123-135页 |
·君主对周边民族的统治思想与政策 | 第124-130页 |
·君主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关系 | 第130-135页 |
·小结 | 第135页 |
第三节 君主与皇室的君臣关系 | 第135-151页 |
·皇帝与皇子的关系 | 第135-143页 |
·皇帝与后妃的关系 | 第143-145页 |
·皇帝与宗亲的关系 | 第145-150页 |
·小结 | 第150-151页 |
第四节 君主与“不臣者”的君臣关系 | 第151-152页 |
第六章 文、炀二帝的用人驭臣思想及其特点 | 第152-179页 |
第一节 文、炀二帝的用人思想 | 第152-160页 |
·人才为宝的思想 | 第152-153页 |
·德才兼备的思想 | 第153-154页 |
·科考选才的思想 | 第154-155页 |
·唯才是用的思想 | 第155-156页 |
·用才不疑的思想 | 第156-157页 |
·用人之长的思想 | 第157-158页 |
·育才备用的思想 | 第158-159页 |
·严考绩与明赏罚思想 | 第159-160页 |
第二节 文、炀二帝的人事政策及特点 | 第160-179页 |
·隋文帝的关中本位与猜忌功臣 | 第160-168页 |
·隋炀帝的通融南北与骄矜自用 | 第168-179页 |
第七章 对隋朝君臣关系确立与速亡的几点思考 | 第179-226页 |
第一节 杨坚代周立隋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 第179-203页 |
·杨坚代周立隋的过程分析 | 第179-189页 |
·杨坚革命集团的构成分析 | 第189-203页 |
第二节 隋亡并非肇因于文帝 | 第203-213页 |
·史学界对文帝与隋亡的评价 | 第203-210页 |
·关于文帝时存在的矛盾分析 | 第210-213页 |
第三节 炀帝与隋亡原因探析 | 第213-222页 |
·史学界对炀帝与隋亡的评价 | 第213-217页 |
·关于炀帝与隋亡评价的思考 | 第217-222页 |
第四节 关于炀帝与隋朝速亡的关系 | 第222-226页 |
结语 | 第226-2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28-235页 |
一、基本书籍 | 第228-230页 |
二、期刊论文 | 第230-235页 |
(一) 期刊 | 第230-233页 |
(二) 论文集 | 第233-234页 |
(三) 硕士学位论文 | 第234-235页 |
致谢 | 第235-237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