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感知与操作:建筑基础教育中的装配部件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我国的建筑基础教育现状 | 第10-12页 |
·以空间为核心的设计教学体系 | 第12-13页 |
·装配部件教学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装配部件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研究步骤及方法 | 第16-18页 |
·论文撰写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近现代建筑教育溯源:从风格到空间 | 第19-39页 |
·以“风格”为导向:学院派教学 | 第20-24页 |
·杜朗与建筑生成法则 | 第21-24页 |
·小结:学院派的“空间”教育 | 第24页 |
·以“构成”为基础:包豪斯教学 | 第24-28页 |
·现代艺术运动的影响 | 第24-26页 |
·包豪斯的基础课程教学 | 第26-28页 |
·小结:包豪斯的空间训练 | 第28页 |
·以“空间”为核心:德州骑警 | 第28-39页 |
·现代建筑的教学体系 | 第30-31页 |
·基础设计课程的改革 | 第31-37页 |
·小结:装配部件思想的萌芽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装配部件的理论基础 | 第39-53页 |
·向制造业学习 | 第39-40页 |
·直观操作:幼儿教育的影响 | 第40-47页 |
·裴斯泰洛齐 | 第40-42页 |
·福禄贝尔 | 第42-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建筑空间的形式分析理论 | 第47-53页 |
·平面图解 | 第47-48页 |
·空间的视觉感知 | 第48-49页 |
·透明性理论 | 第49-51页 |
·方法论研究 | 第51-53页 |
第四章 装配部件空间设计方法 | 第53-92页 |
·案例一:J.B.弗里德曼与《空间创造》 | 第54-71页 |
·教学概况 | 第55-57页 |
·教学要点 | 第57-61页 |
·课程训练与学生习作 | 第61-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案例二:布鲁斯·李昂曼与基础设计工作室 | 第71-87页 |
·教学概况 | 第72-74页 |
·课程训练与学生习作 | 第74-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装配部件教学方法 | 第87-92页 |
·知识体系 | 第88-90页 |
·操作方法 | 第90页 |
·评价标准 | 第90-9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97页 |
·装配部件教学法特点 | 第92-94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94-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图片来源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